《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68,11-7-2,告子章句上7-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68,11-7-2,告子章句上7-2》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今天是丁酉年丙戌日,九月初七,2017年10月26日星期四。

麰,音牟mou,是大麦。耰,是覆种。硗,qiao,是指土地贪瘠单薄。

上一节,孟子继续就人性本善中的"非才之罪"的原因,作出了明确的论述,说明其真相就是人心陷溺。人在压力和窘迫的环境中,做恶的多,为善的少,表面上看起来是"环境塑造"的,其实为人心陷溺,人性被遮蔽,所以,不是人性不定性啊!人性本善是终极结论,不能因为人的表现一会儿善一会儿恶,即环境好就善,环境恶化就恶,就将原因归结为环境或者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人性就是善,就是仁义礼智四德,人心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光明纯善,没有纤毫的恶。恶,不是因为环境改变了人性,不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罪恶。儒家讲存养省察,擦亮良知,扩充良能,功夫就有下手处。

有人会问:既然人性本善,怎么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人不会都是良善的,至少应该分为善恶两类人吧?

孟子说,就都是好人善人!人作为一个大类,性质一样,绝无二致。

这节,孟子阐述"人类的性质完全相同"的论点,使用了大麦的比喻。他说,我们种大麦,播了种,耙了地,种的地方相同,种的时间又相同,麦子蓬勃地生长,等到时间到了,不先不后,收获的时节又是一致的。同一麦子则同一发生,同一发生则同一成热,这是物性自然的天则。为什么收获有多有少呢?因为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厚薄,耕地的人有勤惰。

大麦之性,何尝不是一致的呢?比类可知,人性也是一致的,人心陷溺的根本原因,不在人类本性有区别。

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68,11-7-2,告子章句上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