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此恨绵绵无绝期

    读白乐天《长恨歌》,深陷于一个帝王旷世瞩目的忘年恋里,不能自拔。被历史尘封的记忆堙没在盛唐的余晖里,让后世追溯的时候,亦教人不忍心去过多的苛责。

    繁华如梦的长安,多情的明皇在即将步入暮年的时候遇见了一生的挚爱——杨贵妃。她美,她艳,她教他的时光是那样的旖旎欢喜。因为爱情,雄才大略的男子彻底沉沦了,他执迷于她的温柔乡里,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郎,在后宫的小情小爱里痴缠缱绻。而那样的风流炽热,竟灼伤了其他六宫的颜色,亦摧毁了他的盛世江山。在这之前,他也是心系天下悲悯苍生的一代英主,旷世的明君。

    曾经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李姓帝王,终究还是辜负了天下黎民苍生的厚望。一场“安史之乱”,终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他把一手缔造的大唐盛世推向了覆亡的深渊,面对这身后的争议,长眠在泰陵的帝王是否心中有愧呢?大唐的子民,用牺牲自我的方式供养着这遗恨绵绵的君王,让后世路过的时候,激起一片思索人生的况味来。

    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三郎,又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于神都洛阳,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生母为昭成顺圣皇后窦氏。他27岁登基,在位44年,是李唐王朝在位世间最长的皇帝。幼年时,被祖母武则天下令过继给已逝的长子,谥号为孝敬皇帝的李弘。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于是5岁的李隆基随父迁居于东宫,他性英明果断,又多才多艺,自幼年时起就非同凡响,在宫里自诩为“阿瞒”,因此得到了祖母则天女皇的青睐。

    天表魁伟,安忍如山的男子,自幼长养于祖母霸气横绝的铁腕之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的生母窦氏原为睿宗的德妃,姿容婉顺,动循礼则,为睿宗所恩宠。然而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其母窦氏与嫡母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骨无踪。幼年丧母,这大概是明皇年少时最黯然神伤的事了吧。尽管如此,深具政治家气质的孙子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皇帝祖母其实是非常欣赏的,尽管她篡夺了大唐的江山,但其实睥睨天下的女皇为李唐家族的千秋家国梦做了至关重要的承启。

    从皇子过渡到皇孙,李隆基先是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郡王。神龙政变之后,李唐复兴,李隆基的伯父,时为皇太子的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然而生性软弱的李显并不具备帝王之才,这个大半生笼罩在惶恐忐忑里的男人,身后留下的不过是“傀儡”之名而已。他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致使朝政大权落到了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手中。巍巍大唐,似乎陷入了一种女人乱政的魔咒里,太宗皇帝的治国理想,在子孙后代的庸弱无能里崩塌殆尽,以至于黯淡了盛唐的韶华。

    在李显的纵容之下,后宫再次干政,贪婪的韦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母女俩一拍即合,竟然一起下药将李显毒死。对此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不管这是不是真的。中宗,这个无能软弱的男人在做了短短五年的皇帝之后终究是结束了潦草而荒谬的一生。他死后,韦氏立其子李重茂为帝,自己掌握实权,以便时机成熟废幼帝而自立。

    彼时,年轻的临淄王李隆基不动声色地积蓄力量,他私下招集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中发展势力。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政变,将韦氏逆党一举歼灭,拥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重新登基,是为唐睿宗,睿宗即位后进封李隆基为平王,之后被册立为太子。而历史上的这一事件,被称之为“唐隆政变”。心思缜密的天子骄子,历经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之后,益发突显出治国才能来。匡扶大唐社稷的重任,教心怀天下的储君时有殚精竭虑的时刻。

    公元712年,厌倦了政治生涯的睿宗皇帝禅位于时年28岁的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然而,政治根基尚浅的明皇在最初的那些时光里,并没能真正掌握国家大权。权利使人疯狂,太平公主,那个曾与他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姑姑再也容不下他了。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权欲膨胀的太平公主密谋叛乱,李隆基得到密报后先发制人,诛杀了太平及其心腹党羽等数十人,全面操控了政局,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岁月。

    公元713年,明皇改年号为开元,正式拉开了安邦治国的序幕。在为政前期的二十多年里,他躬勤庶政,知人疾苦,将大伤元气的李唐王朝重新托起。他躬行节俭,任人唯贤,先后启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一批贤能之士为相,一扫武周后期的弊政,“黜酷吏,罢汰冗官”,致使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大唐帝国因此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所以杜甫会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心匡扶社稷的君王,少历民间,身经峥嵘,自是宵衣旰食,夙夜忧勤,以道家清静无为治世,以天下苍生为重的情怀,默默熨帖着帝国的未来。这才是大唐的明皇,黎民苍生倚仗的玄宗大帝。然而,年年岁岁,他终究还是倦怠了,在开创了“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厌烦了朝乾夕惕的岁月,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他沉溺于歌舞升平的享乐主义里,恣意玩乐,曾经一心想要为国筹谋的男子,曾经也一度英武有为的男子,终究还是栽在了纸醉金迷的诱惑里。

    彼时,明皇最宠爱的女人是武惠妃,这个死后被追谥为贞顺皇后的女子,是恒安王武攸止之女,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性情乖巧,善于逢迎,故深得玄宗所爱。开元十二年,明皇的原配王氏,因多年无子及符厌事件而被废为庶人,出生名门的王皇后,陪伴明皇走过年少时最艰难的岁月,却在母仪天下之后失爱于丈夫,输掉了一切。而武惠妃则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成了明皇的妃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在此后顺风顺水的年华里诞下了四子三女。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逝,这个噩耗对于时年53岁已过中年的老皇帝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沉浸在孤独里的明皇终日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寿王妃杨氏“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年轻而美艳无双的杨氏闯入了他的生命,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贵妃。

    杨贵妃,名玉环,出生官宦世家,父杨玄琰早亡,她自十岁起就被寄养在洛阳的叔父杨玄珪家中,自幼过的也是“笑随戏伴后园中,秋千架上春衫薄”的优渥生活,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开元二十二年,在咸宜公主的婚礼上,被寿王李瑁看中,当年,即被册立为寿王妃。这原也是一段良缘,奈何世事难料,恰逢明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于是乎嫁身王府的女子褪去过往的铅华,蜕变为风华绝代的后宫之主。

    这是一段“不伦之恋”,天命之年的皇帝公公爱上了自己的儿媳,无论如何,这都是有违伦常的,但他终究还是做了。帝王的爱终究太锐利,没有人敢违抗。开元二十八年,玄宗以为仙逝的窦太后祈福为由,下诏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并赐号太真。而这一番颇费周折的安排,不过是为了让玉环从寿王妃顺理成章的成为帝王妃的一个过渡。五年后,明皇将大臣韦昭训之女册立为寿王妃,旋即便立杨氏为贵妃,即杨贵妃。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作为年老的帝王,明皇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年轻女子的妩媚以及身体上的青春刺激,比起这些,他或许更需要一个真正懂他的女人,温寒相偎,情意想通。而她在最恰当的时间里出现,热情,但不热烈,乖巧又正在好处,像冬日里的暖阳,带给垂暮的老皇帝一种难以置信的妥帖与温存感。

    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音乐造诣极高,不少贵族子弟都曾受过他训练。而姿质丰艳的杨玉环,亦善歌舞,通音律。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同样酷爱音乐的人在一起,他做羯鼓,她奏乐,他谱曲来,她编舞,仿佛一对神仙眷侣,她轻易唤醒了他骨子里的率真,以及对生活的热忱。就像李白说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并且年长她34岁的明皇除了是帝王,更是一个有魄力、有魅力的至情至性的男人,他爱她,宠她,甚至愿意动用一个庞大帝国的力量来讨好她。于是,她身后的杨氏家族水涨船高,她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她的族兄杨国忠也因此飞黄腾达,得以升任宰相。难怪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会说:“始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然而,顶着帝王的光环,他却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指点江山的大唐天子了,他在拥有她的岁月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他只想做她的三郎,和她一起红尘作伴,纵马江山!事实上,他们在宫里的生活俨然一对民间小夫妻,他们的爱很多时候都是平等的,相互的,所以她敢跟他闹别扭,发脾气,甚至是离宫出走。而这样的小打小闹在身为帝妃的他和她身上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呈现出难能可贵的情愫来。

    沉溺于温柔乡里的君王忘却了天下苍生的苦难,抛弃了经世安邦的梦想,一味的贪享于声色犬马,在年号为天宝的那些时光里,他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无心国事,倦怠政务,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然而此时的玄宗还醉生梦死在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里,盛世的余温在安禄山、史思明的手中被彻底断送,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憨厚忠诚的胡儿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背叛他,假如,他能一早意识到大唐的内忧外患,还会心安理得的谈恋爱吗?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面对这始料未及的叛乱,71岁的明皇无能为力,他唯一可以做的是带着他心爱的贵妃逃往蜀中避难。然而,在那场叫住“马嵬事变”的轰烈里,他为求自保,下令赐死了心爱的女人。那个曾经至情至性的男子,那个曾经筹谋天下苍生计的君王,最终连自己的爱情也捍卫不了了。终究,她成了他政治博弈里的牺牲品,无辜的背负了红颜祸水的骂名,死在了马嵬坡前,丢却了缠绵的记忆,抛下了亘古的誓约,为他的千秋大过买了单。帝王的心事太重,没有人可以担起,如果当初他不许她那样惊天动地的爱情,她会不会是另外的结局。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遥尊在蜀地的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不知不觉,明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曾经叱诧风云,平韦后,诛太平,傲视天下,开创盛世的李隆基已经老了,老得仿佛只是前朝的遗迹,散发着腐朽的气息,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肃宗的江山里,成了多余的人。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次年,玄宗回到长安,居兴庆宫,之后被软禁在太极宫的甘露殿里,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在那些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的光阴里,上皇亦是悲伤难言,老泪潸然,此生阅尽荣华,尝遍悲喜,到头来随侍身边的唯有宦官高力士一人而已,他终日沉浸在对贵妃的怀念和哀思里,无法排遣。宝应元年(公元762年),78岁的李隆基郁郁而终,死后葬金粟山泰陵,庙号“玄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44年的帝王生涯到头来毁誉参半,这多情的帝王,终究无法掌控国家的命脉,一场“安史之乱”,消磨了多少人的好时光。巍巍大唐,自此缓缓而衰,然而铸下大错的男子,身后依然长眠在奢华的陵寝里伴着元献杨皇后继续未完的帝王梦。

    挣脱历史的枷锁,这帝王家的权利之争仍旧上演着,然而那些勾心斗角,机关算尽,终究没能维系住李唐的江山和秩序,却让今天的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多了一丝遐想和惆怅。兴许,明皇的千秋功过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跋涉一生,回望前路,不过是山河岁月空惆怅,今生今世惘断肠。时间,早已原谅了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隆基: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