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

    自从唐玄宗李隆基在晚年越来越糊涂,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国运便由盛转衰,一天不如一天,各个节度使越来越割据独立,当起了一个又一个有权有势的土皇帝,关键是中央政府因为实力不够,还不能奈何这些土皇帝,光是奈何不了还好,唐朝顶多还能算得上一个弱势的政府,可是,某个唐朝皇帝又干了一件瞎眼睛的事:将带兵打仗的权力交给了太监,这下子,太监掌权,军阀割据,种种只有快要灭亡的朝代才会出现的症状都出现了,面临这种危险的症状,唐朝政府却执迷不悟,拆东墙补西墙,要么利用太监的权利去进攻军阀,要么利用军阀的权利去削弱太监,结果有一次,太监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唐朝皇帝叫一个军阀来平定太监,结果那个军阀虽说成功地消灭了太监,却随后也消灭了唐朝,那个原先辉煌无比的大塘便得到了这样一个凄惨的结局。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结束之后迎来了一段大乱世,也就是所谓五代十国,五代十国之中,虽然也建立起了一个个政权,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统一过。南方被十几个小国分割,每个小国家都仗着自己的天时地利割据一方,国家与国家的边界线都是天险之地,易守难攻,也因此,这些个小国家变化很少,存在了很多年,因为南方分割了10个国家,这些在南方的国家统称为10国。而在北方,则相对来说一直只有一个相对来说统一的国家,但是这个相对统一的国家总是因为皇权太弱,军阀实力太强,从而只能存在十几年就被另一个国家顶替了,因为有着五个统一过北方的短命国家,所以北方的国家统称为五代,实在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啊!国家政权混乱,征战不断…而就在这样的乱世当中,赵匡胤出生了。

      赵匡胤自幼聪明,并且很有谋略,武功也很好,长大之后的他想在这乱世一展身手,竖立在赵匡胤眼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前往南方的10个国家之一进行发展,另一个是前往相对统一的北方进行发展,到底选哪一个更好呢?似乎是南方吧,南方并没有统一,所以肯定战争不断,动荡不断,正正好好需要像赵匡胤这样的可以带兵打仗的人,去那边肯定会有着更好的待遇吧?而北方似乎太统一了,完全没有军人的用武之地,并不太适合赵匡胤前往。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分析分析当时的局势,便会发现,虽然南方并没有统一,有着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边界都是天险之地,导致易守难攻,再加上每个国家的实力都差不多,因此南方反倒没有多少战争,军队自然是用不太上,也根本不会给赵匡胤这种武夫多好的待遇。而北方表面上看起来统一了,其实本质上暗流涌动,各个地区的节度使都在当土皇帝,稍微一不小心就会发生谋反和战乱,此种状况,自然很适合带兵打仗之人。最终,赵匡胤在一个老和尚的劝谏之下,终于去到了北方,准备在那里发展。

      果然,北方简直是赵匡胤的天堂,他首先投奔了一个势力很大的大军阀,并且结交了那个军阀的养子:柴荣,柴荣看出了赵匡胤的能力,十分赏识他,让他当了自己身边的重要的官员,并且结为朋友。再后来,他投奔的军阀造反成功,直接取代了当时的朝代,建立北周朝(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代)那个军阀死后,柴荣成为了北周皇帝,他是五代十国期间少有的贤君,将北周治理的井井有条,一时间,北周的经济军事疆域等等都达到了空前强盛的水平,柴荣飞黄腾达了,也没有忘记当初和他打天下的赵匡胤,让其成为了掌握兵权最多的将军,还将赵匡胤置为心腹,什么事都跟他谈。

      只可惜柴荣是个短命的皇帝,年纪轻轻就重病缠身,眼看着就要活不成了,而他的儿子只有十几岁,不能管理朝政,这可谓是一个朝代的瓶颈危机,稍有不慎就会有灭国的危险,柴荣于是让自己最信赖的好兄弟:赵匡胤做托孤大臣,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自认为国家可以稳住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柴荣死后,赵匡胤有了之前从未拥有的巨大权利,却同时也有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托孤大臣,可以说他的一举一动关乎着北周的命运,得小心翼翼地观察各个军阀的走向,胆小慎微的掌管朝政,甚至还要面临许许多多外界的舆论压力,而赵匡胤被自己的野心也在作怪,“现在柴荣死了,自己为什么要苦呵呵地做托孤大臣,等皇帝长大了之后再归还权利呢?难道仅仅因为和柴荣的交情,和成为忠臣的希望,就要忍受那么多东西呢?如果现在篡位夺得皇位,是不是能让北方发展得更好?”

      道义和利益的选择就在赵匡胤的心里产生了,到底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当一个好的托孤大臣,就像诸葛孔明一样。还是要像司马懿一样做一个夺得天下的托孤大臣呢?最终,赵匡胤选择了利益,“当一个好的托孤大臣,不过只能青史留名而已,但如果谋反成功,当上了皇帝,最终统一天下,并最终建立一个有名的朝代,岂不是更加恩惠于老百姓,更加流芳百世呢?”不过,为了不辜负柴荣的信任,赵匡胤采用了一个“被逼无奈”的谋反方式,让几个人给他“黄袍加身”,说自己既然已经黄袍加身就不得不反,不过接下来的行动可就不“被逼无奈”了,赵匡胤火速回到都城,并且让当时的皇帝退位,最终夺得了皇位,整个事件被称为陈桥兵变。

      终于,赵匡胤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可是当上了皇帝并不代表无忧无虑,他还需要解决许多事情,包括内忧和外患,五代十国期间之所以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是因为皇权太弱小,而各地的军阀实力又太大,赵匡胤于是开始了权利改革,首先,将各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的权力缩小,让其只有管辖权没有行政权,只能按政府给的规划办事,从而禁止了节度使造反的可能,并且归还本来在节度使手中的兵马,让其集结在中央作为中央禁军代表大宋的整体战斗力,为了防止中央进军的首领造反,还将管理禁军的人数变成了很多个,防止权力集中(为了养活规模重大的军马,赵匡胤甚至将都城迁到了适合运粮食但是极度危险( 面临北方的民族的骚乱)的开封),这么一顿操作下来,土皇帝造反这件事儿基本就不可能了,但是赵匡胤仍然觉得不够,并随后削弱了武将的权利,让武将只能按照朝廷的规划带兵打仗,并且由文官来带领军队,指挥军队,并最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散了和自己打天下的战友的权利,使其回家舒适的养老。改革完军队制度,赵匡胤又开始改革朝廷里的官员制度,将许多有权的官员都分成了好几个,这下子,就连文官掌握朝政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赵匡胤彻底解决了他的大宋的政治问题,虽然这次改革严重削弱了大宋的军队实力,但也同时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平的政治,接下来该解决外患了,赵匡胤于是开始统一天下。

      当时,大宋之北还全是凶狠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惊人,就算赵匡胤也打不过,而且北方的土地大多全是草原,利用价值有限,所以统一北方很明显不是明智之举。而南方呢?南方的国家因为常年没有战争,经济繁荣但是战斗力低下,正好是缺钱的赵匡胤的当务之急。凭藉着自己非凡的军事能力,没过几年,南方那么一大片地区全被赵匡胤所统一了,五代十国整体宣告结束。

        成功统一天下改革政治的赵匡胤安安稳稳地作为宋朝皇帝统治了好几年,却在50多岁的时候病重,眼看活不成了,却在一天叫来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饮酒,赵光义和赵匡胤喝到深夜,其间,赵匡胤好像还大声说过“好为之!”这话,随后,赵光义离开了赵匡胤的皇宫,第二天,有人发现赵匡胤暴毙,而赵光义则通过舆论宣传和政变的手段成为了大宋的第二任皇帝。那一夜,赵光义和赵匡胤到底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赵光义主导的这一切还是赵匡胤主导的这一切,也没有人知道,可谓千古疑案。

      这便是赵匡胤,自从刘邦以来的第二个草根皇帝,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非凡的军事能力当上了位高权重的托孤大臣,随后反客为主,建立了维持了许多百年的宋朝,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他身为一介武夫,却削弱了武将的权力,提升了文官的权力,并做出了许多件很有远谋的事情,实在耐人寻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太祖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