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攻毒——科幻世界相伴,助力全民战“疫”
“不合时宜”的战争
——浅析乔治·马丁笔下的军事背景
作者/索何夫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19年7月刊
超级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最近播出了大结局,顿时在各路社交平台上吸引了大量关注——其中便包括了对其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故事背景的讨论。
大多数“冰火粉”都知道,对中古英国史颇有研究的乔治·马丁笔下的“维斯特洛大陆”,事实上就是放大了的中世纪大不列颠岛;而一部维斯特洛大陆的民族史,则是简化的英国民族史——“森林之子”是最早的英国石器时代土著,“先民”是凯尔特人,瓦雷利亚帝国对应罗马帝国,安达尔人是盎格鲁人和君特人,坦格利安家族的征服则对应著名的“诺曼征服”。
不过,如果具体到军事技术层面上,《冰与火之歌》就不那么“搭调”了,“时空倒错”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以中世纪封建社会为蓝本的幻想大陆,维斯特洛上遍布的“XX城”,其实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城市”(City),而是城堡(Keep/Castle)。
城市(City)是兼顾了居住、工业、商业、政治、宗教等多种功能的大型聚落。而《冰与火之歌》中的君临城,可谓极为“符合时代形象”:这座标准中世纪城市以十一世纪的伦敦和巴黎为蓝本,拥有漫长而不算坚固的城墙,用于确保城市基本治安和控制商贸活动;还有大面积毫无规划、盲目扩张的木结构居民区;巨大的教堂;以及兼具防御功能、事实上是一座城堡的王宫……
而一座城堡(Keep/Castle)中的居民,往往只包括了封建领主、他的家族和服务人员、军事人员、负责后勤与城堡维护的人员,还有神职人员与少数闲杂人等,其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居住面积相对有限。
相较之下,小说中的城堡要“先进”得多,甚至超越了相应的时代——以传说中“黑心王赫伦”留下的重要城堡赫伦堡为例,这座城堡具有多个巨型堡楼,内部空间相当开阔,且建有复合式城防系统,还有独立的大型粮仓与蓄水池,以及复杂完善的地下建筑结构——
赫伦堡
很不幸,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堡长得并不是赫伦堡那样。
现实中的城堡
作为封建领主的居所、堡垒和统治核心所在地,中世纪前期的城堡其实远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豪华”——最初,在一座山丘上建起木石结构塔楼,在山下掘出壕沟,立起一排两三人高的木栅栏,便是一座“城堡”了。
在不列颠,这种简易城堡在整个“七国时代”一直比比皆是,直到“诺曼征服”(也就是小说中的坦格利安王朝建立)的时代,更深的护城河与更高的砖石城墙才取代了壕沟和木栅栏,而城堡的规模随之扩张,甚至在城门处出现了用于加强防御的门楼。不过,在缺乏重型攻城器械而且战争规模不大的中世纪中期,像赫伦堡、临冬城那种已经达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究极体”水准的大型城堡仍不常见。即便在西欧,这类城堡的大规模建造,也要等到13-14世纪工程技术进一步提升才会开始。而在更加落后的东欧地区,罗斯人、匈牙利人和波兰人在这一时期还在大量使用最原始、脆弱的木结构城寨,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被迅速击溃。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城堡的“标准配件”,小说中的骑士们倒是保持了和中世纪中叶相当的装备水平——多数维斯特洛骑士们的防护装具主体,仍然是可以保护整个头部的一体化头盔+能够有效防卫劈砍的厚重半身锁子甲,外加边缘以金属箍强化、绘有封建家族纹章的坚硬木盾和部分由硬化皮革制成的贴身护具。这与许多人想象中浑身上下被沉重的板甲包裹得严严实实、活像是个机器人的“骑士”颇有些差异。
事实上,这才更贴近于绝大多数中世纪骑士的实际面貌。即便在查理曼大帝的正规化整顿之后,许多八到九世纪的早期“骑士”也只有一身硬皮甲,能装备环锁甲已经算得上“大土豪”了。至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骑士甲”,其实是文艺复兴时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当米兰人和德意志人开始大量打造它们时,穿戴它们的早已不是真正的骑士,而是手持长戟、手枪和双手剑的佣兵了。
由于东西两大陆很少互相攻伐,能威胁维斯特洛的力量在多数时候只有两股:居住在长城北方的化外之民(“野人”),以及叛服不常的铁群岛海盗。铁群岛海盗的原型其实就是8-12世纪定居于爱尔兰西部和马恩岛的一部分维京系殖民者,除了缺乏战马、习惯以战舰机动“打了就跑”外,其基本军事装备和大陆上的“亲戚”们其实也没什么差别。而“野人”呢?很抱歉,与现实原型相比,他们可就实在是有那么点儿丢脸了。
在现实中的不列颠,确实存在着一堵用于抵御北方入侵的长城——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哈德良皇帝曾经下令在如今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建立一堵由砖石结构长墙和一系列罗马式要塞共同组成的长城,亦即“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这道长城抵御的目标,则是居住在苏格兰高地上、操盖尔语的凯尔特各民族,以及他们的亲戚皮克特人。对于每个被分配到不列颠行省北方戍边的罗马军团士兵而言,那些来自寒冷北方的“蓝色魔鬼”,虽然在堂堂之阵中打不过组织程度和纪律水平更高的罗马军团,但在小规模边境冲突中却是棘手的敌人——随着罗马将地中海世界的文明输入不列颠,这些北方的“化外之民”几乎立即学习了来自大海那边的先进技术:炼铁、制造头盔和盾牌、驾驭战马……为了避免他们南下,罗马人不得不长期将不止一个精锐军团驻扎在英格兰北方,这一事实便充分说明了这些对手强劲的战斗力。
相较之下,维斯特洛的“野人”,装备水平(至少按照小说标准)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观众,哦不,读者。在异鬼南下之前,感受到威胁的北方“野人”就曾经率先行动起来,集结了数万兵力试图强行突破长城,结果却在数量不足其十分之一的守夜人军团面前大吃苦头、一败涂地——大多数“野人”使用的武器仍然是燧石、动物骨骼这类新石器时代的装备,就算是“装备精良”的塞恩人,也只是以青铜为主要装备,而战车这种古老的武器仍被大量使用。
这样的军事技术水平,事实上更接近于朱利乌斯·恺撒时代那个以布里吞人(不列颠一词就来源于此)为主体,使用着战车和铜器的不列颠社会的平均值,他们面对在技术水平上先进一千年的对手,确实很难有什么还手之力。
此外,或许是马丁所熟悉的主要是欧洲史的缘故,在以欧洲人想象中的“东方”为主要基调的东部大陆上,当地人的军事技术已经不再是“与时代脱节”,而是直接出现了技术性的错误。以“龙母”丹妮莉丝在奴隶湾搞到的那支“无垢者”奴隶军团为例,这支军团的原型显然是历史上的突厥奴隶军团,或者马穆鲁克军团。
从拿破仑时代遗留下的末代马穆鲁克们的全套行头不难看出,这些曾经挫败了蒙古人、入侵圣地与非洲的精英骑兵们,全都身披装有金属护心镜和金属护肩的重型锁甲或者亚洲式鱼鳞甲、戴突厥式尖顶头盔,同时使用弓箭、骑枪和弧形马刀作战,是远近战斗尽皆精通的全能骑兵,而步兵在马穆鲁克和突厥奴隶军团中则处于辅助地位。
与现实中的这些奴隶军团相比,《冰与火之歌》小说中的无垢者的“造型”却颇为怪异——只有皮甲和尖顶帽——是中世纪亚洲常见的轻步兵标准。这样的步兵长矛方阵纵然训练有素、胆壮心齐,外加有“勇气之酒”这样的麻醉品加持,在维斯特洛流行的重装骑士面前其实也非常吃亏。不过幸运的是,在小说中的东方大陆上,无垢者的这套装备水准事实上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的对手更加不堪。
在整部小说的开头,为了夺回维斯特洛,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在愚蠢疯狂的哥哥韦赛里斯三世的安排下嫁给了游牧民族多斯拉克人的首领。多斯拉克人的历史原型显然是中世纪内亚-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但他们的军事水平却更接近于公元前的早期游牧人。大名鼎鼎的“多斯拉克哮吼武士”们,都是以弯刀和弓矢为主要武器,身穿各种轻便装备的轻骑兵。这种实际水平还停留在公元元年前后的骑兵,突击能力极为有限,无怪乎同样轻装的无垢者可以有效抵挡他们。而在临冬城外,大队只有轻装备的骑兵在正面冲击中被“异鬼”大军吞没,实在是不足为奇之事。
多斯拉克骑兵
不过,在整部小说中,最与时代脱节的东西,其实是“龙晶”制成的各种特殊武器——专门用于对付“异鬼”的神兵利器。在现实世界里,这玩意儿的真实学名,其实是黑曜石(Obsidian),是一种火山玻璃(小说中声称其来自“地底的烈火”,倒是实话)。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古代美洲,它也确实经常被用于制作兵器。阿兹特克帝国引以为傲的美洲虎武士手中的“马夸威特”战刀的刀刃,或者玛雅长矛手的矛头,都是用这东西制成的。只不过,黑曜石虽然可以打磨得极为锋利,但相对于金属武器却颇为脆弱,往往在交击中一触即碎,因此在旧大陆早早退出了武器行列。若不是在设定中作为克制“异鬼”的“刚需”,恐怕这种公元前的古旧武器压根儿就没机会出现在中世纪水平的战场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不合理”之处,本身不正是奇幻文学的魅力之一吗?
【责任编辑:刘维佳】
【为满足广大幻迷战“疫”期间的阅读需求,科幻世界微信公众号(scifiworld)上线“公益阅读”板块,至2月底,推送大量免费的优质科幻小说资源,让科幻陪伴我们共度时间也共渡时艰,做精神上无忧无虑的“快乐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