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

达真堪布 走进大圆满 

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_第1张图片

校量闻经利益

乙十、(愿利益)分二:一、校量闻经利益;二、显示众行利益。

我们发普贤愿和学修这些行愿所获得的利益。就好比点火了,灰自然就有。同样,虽然我们不求功德,不求利益,但是学修了普贤的行愿,并发了大愿,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丙一、校量闻经利益:

量是一种衡量的方式。通过比喻量来衡量听闻《普贤行愿品》这部经的利益。《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一品,但是它也可以单独成为一部经,所以称“闻经利益”。

这里讲的只是听闻的利益。只听闻到《普贤行愿品》这部经并且生起了信心,这个功德与利益就特别广大,无法言表。这是佛在经中讲的。佛是无欺者,佛不会欺骗众生。大家每天都在念诵,不知道有没有得到如是的利益?如果没有,应该观察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包括了一切处。“无边刹”指无量无边的刹土,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它不是指一个地球,也不是指一个星球,而是指一个世界。如娑婆世界,它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供养十方所有无量无边的佛。次数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时间不是几分钟、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而是以劫为单位。经一切刹微尘数劫,在一切刹土中的极微尘数的劫当中供养如来。殊胜的福田是无量无边的;所供养的物品都是珠宝,也是无量无边的;时间是尽未来一切劫中,也是“恒无尽”。

供养的对境不是阿罗汉,也不是独觉佛,而是佛;供养的物品不是吃的,也不是穿的,而是金银珠宝。做一次这样的功德,获得的福德和善根都是不可思议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我乳轮王往昔转生为一贫人时,(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一位新娘,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这个权力、福报多大啊!他所供养的物品不是金银珠宝,只是一把豌豆。

“最胜安乐施天人”:施予最殊胜、最美妙的一切无量无边的安乐。“天人”也是指最殊胜美妙的人天的一切安乐。在世间,只有人间和天界才算稍微有些安乐,所以讲的是天人。其实讲的是一切无量无边的安乐,都是无有边际、无有穷尽的境界。我们感受的是珍宝、是世界,其实讲的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希望大家都有悟性,悟到不可思议的境界里去,不要总抓这些相上的东西。“能有那么多金银财宝吗?”不要想这些,希望大家具有智慧。

这里所布施的物品是无量无边的安乐,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稍微拿点东西布施一位贫困的众生,这种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布施一切人天无量无边的安乐了。

“经一切刹微尘劫”:做这些供养和布施,次数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时间不是几分钟、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而是以劫为单位。在一切刹土中的极微尘数的劫中做这些布施。

供养时,供养的对境是如来,此殊胜的福田是无量无边的;所供养的物品都是珠宝,也是无量无边的;时间是尽未来一切劫中,也是“恒无尽”。将这些最殊胜、最美妙的安乐,恒时布施给无边无量的众生。这些福德和善根不可思议,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可思议。这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听闻《普贤行愿品》这部经的功德利益,这样说更具体一些,众生更能理解一些。

首先要明白做供养和做布施的功德利益,然后再去思维,心里就会有特别的感触。现在这些人都不知道做布施和做供养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听了也没有太多的感受,更没有觉得好,只觉得好奇。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布施和供养的功德利益,甚至正在努力做,听到这些后,也许就吓坏了,“啊?这功德利益这么大啊!”也许感触特别深。然而我们都没有太大的感触,都成为耳边风了。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此胜愿”中的“此”是指一切普贤行愿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最最胜妙的愿。愿望和希求谁都有,世间人有,三恶道的众生也有。但是愿和愿不一样,希求和希求不同。为什么说是“王”呢?因为这里讲的都是超越轮涅一切法、远离二边的,完全是大清净、大平等的状态。这里讲的都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讲的都是本具的大光明。

如果有人对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听到了、闻到了,然后生起信心了,那么这个人是具有善根和福德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根基和福报,真的是大根基、大福报啊!若你经常擦肩而过,就不算是大根基和大福报之人。

有些人怀疑:“哎呀,哪有这样的事啊?我们不是每天都闻到了吗?甚至每天都在念吗?我还和以前一模一样啊!”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成为法器。是在闻,但是没有真正闻到;是在听,但是没有真正听到。仅仅用耳根来听这个声音,以眼根看见这个字,这不是听闻。听闻不只是以耳根闻,还要有甚深的智慧摄持。这里讲的是真正的佛法,讲的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以你的耳根和眼根能真正接受得了吗?能真正消化得了吗?不可能。所以对你而言,这就不是《普贤行愿品》了,只是一般普通的文章了。

若是你真正听闻《普贤行愿品》,就要有智慧,要接受啊!这是从一真法界中传来的消息。你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末那耶识和阿赖耶识都不能接到这个信息。因为八识都属于是世间的,都没有超越,所以无法接到一真法界里播出来的信息。大家要有智慧啊!

一讲念经、持咒的功德太不可思议了,都在怀疑。为什么没有生起真正的欢喜之心呢?为什么没有一点感觉呢?一讲莲师心咒的功德,一讲观音心咒的功德,就开始念……念一百遍、一千遍也没有什么变化,还想再多念一点……有的坚持不住了,就放弃了;有的还坚持,念十万遍、一百万遍。念了好多天,好多月,甚至是好多年,但还是和水里的石头一样,没有一点点的变化。边念边等:“那些功德和利益,那些广大的福德、智慧、神通什么时候发生在我的身上啊?”念经也是,一听说念《普门品》、《普贤行愿品》、《地藏经》、《阿弥陀经》的功德大,就开始念。念了好多遍也没有变化,就开始怀疑了:“不是说病能好吗?不是说什么都能好吗?不是说能圆满广大福德、广大神通吗?”

这些经咒确实有这么大的功德,但是你先要成为法器。什么叫法器?你必须要有接受它的能量的能力。若是没有能力,你能接受得了吗?你能消化得了吗?为什么说“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要懂得、要明白啊!若是你明白了,最起码也不会对佛法生起怀疑心,生起邪见。现在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佛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理。虽然我现在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对佛法不会生起丝毫的怀疑心,这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是自己的定功不到位,是自己修行不到位,差就差在这。我不能说自己有修行,更不能说有成就,我觉得我现在刚开始修行。大家要生起信心,要有正知正见,以正知正见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出于何处。不是佛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也不是僧伽的问题,更不是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得到的方法、佛法不差,引导我的上师不差,我在这些方面没有更多的希求。若是有一天我有其他的希求,那也是表法或有其他的意义。这不是分别或特意要求自己,都是自自然然的,确实已经没有必要再希求其他的了。稍微内观、稍微对照的时候,心里真的非常惭愧。虽然遇到了这么好的上师善知识,遇到了这么好的法脉,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成就。

我从七岁出家到现在,穿袈裟也有三十多年了。我为什么说我现在刚开始修行?是找到问题了。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上师善知识的问题,也不是法脉、窍诀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主要的。不要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啊!

“一经于耳能生信”:真正接到信息了,就不得不生起信心了。信心是从明理当中产生的,若是不明理,就没有观察量,没有智慧,怎么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信心了,也是迷信,不是明信。

所以大家要知道,听闻和听闻不同。你真正要听闻《普贤行愿品》,就要有观察量,就要有智慧,有超越的心态。把心态调到超越、平等的状态,才能接到佛在法界中播出来的真言。虽然佛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直播真言,但是我们接不到啊!因为心态没有调好,没有调到平等的状态。佛直播的是大圆镜智,很难接到啊!现在好像都明白了。如果不明白,很容易生起怀疑心。

我以前没有明白的时候也想过:“会不会是一种方便语啊?佛为了引导众生,也有说假话的时候,佛是不是又在骗我啊?”后来明白了,这是真话。因为这里讲的是大乘佛法,讲的是最究竟了义的法。佛也讲过很多不了义的法。小乘和大乘里都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法。比如小乘和大乘相比,大乘是了义,但大乘里也有很多不了义的法。这里讲的是完全平等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最了义的法。所以后来明白了,这不是佛说假话,这是真话。

“求胜菩提心渴仰”:“胜菩提”指究竟的果位,也就是普贤行愿里讲的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求”是生起信心了,有这种希求之心,“心渴仰”就是有欢喜心和希求心,并且这种欢喜与希求非常得强烈。

“获胜功德过于彼”:这个人离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远了,也许一瞬间就到了,也许一念之间就圆满了,所以其他任何的福德善根都无法与之相比!“彼”指前面的广大供养、广大布施,它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比不上闻经生信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可见,闻经生信的功德是不可言、不可喻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

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_第2张图片

走进大圆满

|闻|思|修

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_第3张图片
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量闻经利益 | 《普贤行愿品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