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1张图片
共读.jpg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如何才能从原文罗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呢?
本篇将讨论有关的实用技巧。
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
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 inductive leap。

这一过程称为冷静思考Hard-Headed Thinking。学习和应用这一步骤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你确实想了解自己的思维,就必须掌握冷静思考的技巧。

1 应用逻辑顺序

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过

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描述的两种方式:演绎和归纳。
在追寻其逻辑性时,演绎显然是很容易追寻的,如果一个人用演绎的方式和你描述一件事情,那么你肯定很容易了解他的思路。
而如果对方使用归纳的方式,思路就需要你再进一步加工了。

我们很多时候不论在表达还是理解上都会产生混乱的感觉。上一篇讲的是表达,这一篇其实是讲理解。当一个人在讲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本篇的方法去寻找他的思路。

我觉得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阅读。
不论是你读小说,还是读专业的书籍,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将其消化组成为自己的知识。
其实很多人通过思维导图去做读书笔记,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我看来,做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最初级的程度就是将多于5个章节罗列为第一层级,而没有自己思考进行归类。你做的这个是书的思维,而不是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思维。

言归正传,那么有哪几种逻辑关系呢?

(1)时间顺序——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当描述How,即如何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使用到时间顺序。而如果罗列的步骤太多,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归类分组,也就是进行抽象。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2张图片
020201.png

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实施:
首先,列出所有的点(这里可能是步骤),然后找出关联关系非常紧密的点(比如做这几步是为了实施后面一步),对这些关系非常紧密的点进行抽象。

比如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时候,可能有这样几个步骤(我随意列的,不要拿这个当模板):
1 找出哪些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2 对竞争对手进行级别分析(主要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等)
3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司资料
4 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资料
5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
6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发展路线进行分析
7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及盈利模式进行分析
8 对比我们自己的产品进行SWOT分析
9 我们的应对策略
我在列这些步骤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一种工作流程和步骤。但是你会看到这个步骤非常的多,而且看着觉得有点头晕。其实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就会发现思路就是:
1 竞争对手分析
2 竞争产品分析
3 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应对策略)

020204.jpg

(2)结构顺序——将整体分割为部分

我们都看过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 Chart,应该会比较好理解这里的结构顺序。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3张图片
020202.png

另外一个例子是,你随意看一下你周围的东西。比如笔记本电脑,组成部分有:显示屏、主机、键盘、鼠标、电源。而主机又包括:主板、电池等等。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4张图片
020205.jpg

(3)程度顺序——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这种顺序我们用的也比较多,特别是在陈述我们产品的卖点,为什么你要买我们的产品的时候。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5张图片
020203.png

书中介绍的思路我觉得和第一种顺序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抽象归到一组。只是这里可能会有一些套路。

比如我们讲述的这个对象是项目管理,那么就可以围绕着项目管理的三个要素来讲:时间、成本、资源。看用户重视哪个了,如果用户很注重成本控制,那么你就需要把成本放在第一个讲。
而这里面可能真的会涉及到真实业务的内容了,因为如果你按照业务熟悉的角度进行方案的卖点描述,一方面客户会觉得你很专业,另外一方面也会避免遗漏和被质疑。

020208.jpg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将上述三种顺序组合或单独使用,但是不论是如何使用,万变不离其宗。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6张图片
020209.jpg

2概括各组思想

金字塔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语文课上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们需要对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做自底向上的概括。
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作者是不是思维混乱了,刚才上一章不是才说到怎么分解吗?这边怎么又成概括了?
我看了两三遍后,说一下我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你在写一份文件或者做一个观点的表述时,其实是需要将手中的素材自上而下的表达和组织的,而你需要进行自下而上的“检查”,检查你的这些关联点是否能得到你之前的上一层。如果不能则优化上一层。接着再自上而下的进行分解……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7张图片
020210.jpg

有人会说,谁说话这么累啊。
是,不会。但是我相信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这东西是可以得到锻炼的,这本书就分析了这种逻辑的原理。虽然复杂,但是你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应用,渐渐的将会融入到你的骨血之中,你会发现你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步慢慢提高的。所以,别着急,我们先知道它,了解它,才能更好的应用它,最终拥有它。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作者介绍的概括各组思想的做法。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8张图片
020211.jpg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我们听有些领导说:“我就说两点。”
其实这就是缺乏思想的句子。
大家听完后发现完全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两点,针对什么问题的,干嘛要说这两点。
所以我们需要在表述中将我们所谓的两三点概括出中心思想并在开头就表达出来。
在上一篇中,《金字塔原理》就说了,提倡的是结论先行的结构,在这里也是同样的含义。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9张图片
020212.jpg

概括行动性思想:说出行动产生的结果和目标

对行动性思想的概括比较常见于专题讨论的记录和表达。
这里我想提到的例子是“会议纪要”。
有人说,会议纪要不就是把会上所有人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文档嘛?
对,也不对。
我近些年来越来越觉得,会议纪要写的好的人是潜在的牛人。
在开会的时候,大家的思维很可能是发散的。虽然有议题,但是针对每个议题的讨论肯定是发散的。最糟糕的是最终还没有结论。
而我们产品需求人员是不是的还会组织或者参加头脑风暴,需求访谈、调研。
这些内容在做“纪要”的时候,概括也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有一次我和客户开会,我写了一份会议纪要发公司内部的。过了两天无意中在客户OA里看到那天参会的一个用户写的会议纪要。真的是让我自惭形秽啊!同样一个会议,我写的就是一个流水账,只是对讨论主题进行了划分,其中的内容完全没有什么组织,就是流水账。而用户写的调理非常清晰,每一点都写的很简洁,一眼扫过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之前公司的一个牛人和我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深刻:写会议纪要,其实也可以适度的引导客户,同一句话,写下来表达不一样,效果不一样。

概括描述性思想:找出各结论直接的共性

这个方法我觉得更适用于做市场、业务的背景与问题分析描述上。
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因为我们要推自己的产品,所以我们主要针对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的关联性,还需要概括提炼一下。概括后再验证下这点是否能在我们的产品中解决。反反复复的分解、提炼、分解、提炼。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_第10张图片
020215.jpg

写在最后:
其实这本书比较难以理解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书中的例子可能距离我们读者有点远。所以我这里就杜撰了几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用的。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