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如何学习 第三篇读后感

89-如何学习 第三篇读后感_第1张图片

本周阅读如何学习的第三部分:解答难题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小测试  6. B C E          7. B            8. A

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你有过顿悟时刻吗?解顿悟题,你要先放下头脑中新起的第一个念头,重新审视每一个你已经知道的细节,然后换一个更宽的视角和方向去思考。作者通过顿悟题的例子说明尝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的出现,这点我是有过体会的。

当今科学探索的根基,一个为演绎,一个为归纳。演绎是从最高准则逐一往下推导,归纳是从最基础的细致观察开始,逐层往上总结。

顿悟体验的内在历程,

第一个步骤,准备期,直到你黔驴技穷,准备期才结束。

第二个步骤孵化期,把问题搁置,有三个要素,a是潜意识里的东西 b问题的核心 c 以前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掺和进来 ,并非消极退让,让大脑放下已有思路休息,给潜意识思考的机会,5-20分钟的分心

第三个步骤 顿悟期  疑团尽散 妙招出现

第四个步骤 验证期  复核确认结果

成功孵化的相关因素1.从周围环境中找出提示。2.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

如何清除思维障碍呢?退后几步再左右看看

遗忘有助于学习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第一是过滤器 第二是被动强化再学习时的记忆)

孵化休息的三个类别:1、放松2、轻度用脑3、高度用脑

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跟破解谜题不同的是必须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才能完成的复杂课题,这个不是你简单花个5-20分钟孵化时间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的并非速效药而是长效药,上一部分叫短期孵化,这部分是长期的、逐渐累积的过程,起个名字叫渗滤,这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体验。

渗滤是用来构建某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新作品的辅助工具

各种实验表明:越是在关键时刻被“最糟糕”地打断,对那件事的记忆越是能够长久。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箱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就象当初我做账时的状态),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时,“要做完它” 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其实这种感觉自己已经有过无数次体验了,很佩服科学家的是他们把这个当成课题去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否则自己还以为这知识个体化的现象而非人类共有现象。

蔡加尼克效应:

人们脑子里每时每刻都装满了各种目标,这些目标争先恐后地想要博取我们的关注。这时,大脑会自动生出两种本能的预设:1. 一旦着手某项工作,你就在心理上给那项工作添加了一个“要完成它”的砝码,哪怕根本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2、 在你全神贯注于工作时,他人对你的打扰不但会延长这项工作在你记忆中驻留的时间,而且还会让你在心理上把这项工作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刻意中断,留下悬念,反而会让头脑更重视。

用感知力调动起你的大脑

一旦脑海中有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该目标便会调动起我们的感知以求能实现它。人的基本需求和动力会提高自身感知力对周围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相关事务的敏感度。对感知力的调动不仅在有了口渴之类的基本需求时会出现,而且在心中持有任何首要目标时都会出现。比如当你关注到冥想时,关于冥想的各种资料会闯入你的眼帘,当你关注时间管理时,易效能会以各种形式提醒你它的存在。还有自己怀孕时,会看到满大街都是孕妇。当笑笑想打羽毛球比赛时,满眼的比赛信息,不是这些信息平时不存在,而是你没有心去看到而已。

那么同理,功课方面的力求上进被当成为目标激活时,这一目标便能盖过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我们对身边能达到上进目标的各种事情的敏感度会高很多,这个可以用于孩子学习啊!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激活这个目标呢?用打断的方式!在紧要关头或是困难时刻中断工作,从而让大脑把那桩未完成的任务推到首要位置。虽然这种被强化的首要性不见得总能带来突破,但哪怕多带来一点思路转换,多增强一些洞察力,让我们觉察到更为关键所在,从而有顿悟那一闪念,不是也很好嘛!机会总是去找那些被感知力调动起来的头脑。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害怕丢脸的心理远远超过超过了真正的求知欲,导致没有什么明确的见地。只顾到处看别人的观点,而忘了问问那个最容易请教的思想者——自己

渗滤的3个要素1.被打断 2. 被调动起来的、不断搜索的感知系统。3. 有意识的反思 

渗滤的关键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这个过程有点象我担任轮值组长那一周关于小组会主题的确定,之前我就设定了要找主题的目标,随时有主题灵感记录下来,包括自己关于主题的思路和感悟,到开组会的头两天,转念这个主题就突然蹦了出来。真的是如磁铁般吸引来很多关于转念的灵感,真的是该来的东西自然会涌入我们的视野和内心。

渗滤就是将意念浸泡在显意识和潜意识里实行腌制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提早开始,思路不畅时不妨停一停,这样的停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主动进入渗滤过程。避免拖延症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开始时才动手,根本没有渗滤的机会。

渗滤第一阶段:继续向前猛冲之前先退下来          渗滤是对拖拉习惯的一种正面认可                              第二阶段:有意无意间采集数据和资料                                                                                                    第三阶段:听取自己的想法

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乍一看这一节好像是在否定刻意练习,仔细看下去,却不是这样子。我也曾经有过对反复练习的执着,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提到的1万小时定律,其实并不是指的对单一的动作,或者某一学科的某一部分,花1万个小时进行练习,而是从宏观上讲的,和这里所说的交替练习并不矛盾,对某一大项进行1万小时的练习,而这1万小时的练习当中可以存在着交替练习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其实他也在传递一种思路,就是当你练习的没有效果的时候,还是要停下来去思考一下方法对不对?或者转换一下思路,这不代表放弃,一味死磕不足取。当然我个人的体会刻意练习有时候效果还是很好的

文中的各种实验例子看的我有点心烦,扔沙包、羽毛球练习等等,最终想说明的就是把整块的学习时间打散成数次,形成一种穿插模式,破坏专注度,以期达成必要难度而强化记忆。

作者讲述了一个辨识不同艺术家的不同笔法的实验,还有一个关于数学教学革新派和保守派的争论,想告诉大家不但要学会分辨不同的锁头,还要学会用不同的钥匙去开不同的锁。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考试的时候题型是综合的,是复杂的,而我们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也需要把这种综合混杂在一起练习,这样才能应对考试。交替学习,让我们做好准备,去面对那些可能的麻烦,让我们在日常练习中,不但能复习到学过的东西,还会遇到一点意想不到的内容。

总而言之,混合式的练习是从整体上培养随机应变以及随机应辩的能力。整体和应辩是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89-如何学习 第三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