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投书,你知道这个想法从哪里来的?

午饭时看到大家讨论”一万本书,丢在北上广的地铁上“这个活动,作为一个爱书人,今天来聊一聊书籍  + 漂流这件事。

你知道,这个图书流动分享的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吗?

地铁投书,你知道这个想法从哪里来的?_第1张图片

图书漂流,它的前身是西方的Book Club (书友会)。

书友会最早出现在哪里已经没有记载,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是在18世纪的英格兰,由女性发起并广为流行。那时,大部分的妇女不能进入大学读书,她们很早嫁为人妻,全职养娃。于是,一些渴望知识和社交的女性,开始通过召集女伴们来家里,一起读书交流,获得精神愉悦和更广的生活经验。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发起的藏书和找书活动,会被大家广为接受了吧?这背后,有一个英国人熟悉的古老传统,即女性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教育。

到了现代,虽然女性进入大学已经相当普遍,但是书友会这个妇女之友组织依然盛行,并且仍然以女性为主导。拿美国来说,根据媒体人Audra Otto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美国有500万个书友会(天哪)!并且,80%是女性组织,没有男人加入

这个组织的女性化色彩有多严重呢?来看看美国。很有名的主持人奥普拉也是书友会的忠实成员,她在1996年索性发起电视书友会,每次在节目里请一位作家,聊聊今日畅销书。这个节目据说很火,火到出版社抗议说,被奥普拉推荐过的图书,没有男人买了,全是女粉丝!

但是,到了2001年,一位居住在美国Kansas市附近小村庄的男性(男的哦),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创立了图书漂流网站。

这位叫罗恩·霍恩贝克的人,也是“图书漂流”这个概念的创立者,他希望把图书馆和书友会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每个人在公共空间丢一本书,可以是公园,可以是公交上,然后被另一个人捡到阅读,由此一个一个传下去,让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图书馆,让图书流动起来,而每一个看过流动图书的人,可以到他创办的网站去讨论,形成一个书友会覆盖全世界的人。

这个想法很伟大,也让很多人兴奋。但它的执行需要细节规划到位。比如,罗恩提出将每本书编码,每一个拿到书的人要到网站去登记,管理员可以随时知道这本书漂到了哪里。但即使这样,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疑问:真的没人偷书吗?

应该也有吧。但这个活动至今已经持续15年了,相信运作还算良好。而且,我在图书漂流论坛看到一个墨尔本的参与者说,他每次丢书简直费劲死了。“刚刚把书丢到公园长椅上,转身走,就被人叫住说,你忘记拿书了!”等他解释完毕,再转身走,又一个好心人跑过来提醒:你忘了拿书了!简直崩溃。

人们的自觉、书友会的流行、图书漂流的创新,让书籍不仅成为知识的来源,也是连接人与人,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媒介。前不久伦敦的“丢书”活动,赫敏选择藏到地铁里的图书是作家多本玛雅·安格鲁(Maya Angelou)的回忆录《妈妈,我,妈妈》,这本书讲了安格鲁自己的故事,她从小被母亲遗弃,成年后努力地重新寻找和妈妈的关系。

赫敏的目的是借助这本书和这个活动,争取女性平等和自我成长,这也是她在联合国担任的工作。

好咯,说到最后又回到女性问题上了。但是,相信看过这篇文章的你,不会只想到女子图书俱乐部。从小到大,我们读书、爱书、与他人做知识交换,有多少收获和乐趣呢?

(微信关注“无国界城民”,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铁投书,你知道这个想法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