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三国演义》老掉牙了?觉得作者只会捧刘备这个关键时候只会哭鼻子的所谓汉室宗亲的臭脚?你大错特错了,此书中其实暗藏玄机,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不看兵书,但是打仗无师自通,属下都很不解,便向他取经。他只是从床头拿出了一本被翻烂的《三国演义》。下面,本文便以两个问题为引子,帮你梳理作者隐藏与文字中的微妙玄机,得以管窥乱世纷争下的权智机谋,寡廉鲜耻。
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汉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驾崩,汉灵帝即位。当时的宦官曹节等结党弄权,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划谋诛之,但是奈何宦官势力太大,机事不密,反为所害。至此,宦官实力愈横。最后,十个首脑太监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成为政治势力中的一个大山头。
另外一个大山头是外戚,也就是皇帝老婆那一家。皇帝的位子传到灵帝时,他的老婆姓何,贵为皇后,她哥哥何进当了大将军。
自古以来,若是皇帝自己不把控权力,手下三方势力必会互相倾轧,这三方分别是地方氏族官僚势力、宦官、外戚。这时候的东汉,就是宦官势力强大,导致外戚(以何进为代表)和地方氏族(以袁绍为代表)抱团防御。原本,这双方虽然私底下暗流涌动,但是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斗争。但是这汉灵帝身体太不争气,没当几年皇帝就跪了。跪了也就算了,还在弥留之际对新皇帝的人选有了些想法,想要废掉何皇后生的刘辩,改立小儿子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这消息让何皇后和何进知道了,不能忍啊,果断出动5000御林军,要与十常侍把控的宫中禁军展开中路团战。不过,这场团战没打起来,十常侍向何皇后求情,最后只杀了十常侍中的一个,这件事就结束了。
没过多久,九常侍(其中一个被杀)又和何进起了冲突。这次何进翻出旧账,想把宦官势力一网打尽,入宫与何太后(老公死了,升级当太后)商议,可何太后以“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为由将其驳回。原文再写道,“进本是个没决断的人,听太后言,唯唯而出”。这时,地方氏族代表人物袁绍提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不顾手下陈琳(此人就是后来写文章骂曹操的那位)、曹操的反对,“封疆大吏,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最终招来了西凉董卓,拉开了三国帷幕。
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源于读《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时产生的两个问题:
其一,灵帝驾崩,十常侍阴谋废掉何太后儿子的太子身份,另立刘协。这是撬动何家权力根本的一记大杀招。何进提议把宦官们一锅端,合情合理,但是何太后不同意。后来,九常侍又扶植董太皇太后(灵帝的母亲)一方势力,被何家以雷霆之势扼杀在摇篮中。何进又提议尽诛宦官,可太后又不同意。何太后真的如原文所说,不愿在先帝驾崩之际,诛杀旧臣吗?
其二,何进诛杀宦官手软,说他“本是没决断的人”,面对太后的反对,"唯唯而出";但前文否定袁绍杀完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欲尽诛宦官的提议时,出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采纳袁绍诏外兵诛杀太监提议,属下多有异议,但他却执意为之。两者完全矛盾。难道是作者笔误了吗?
问题分析
先分析第二个问题,关于是否召集外兵,有正反两方。正方的理由,作者写的讳莫如深,先来仔细玩味一下反方的理由。
何进的主簿陈琳谏言道,“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 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 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说了这许多,归纳起来就是,陈认为何进贵为大将军,掌握洛阳兵权,诛杀几个宦官,只要快速出击,不是难事,没必要召集外兵。
另一个反方辩手曹操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可以看出,陈琳虽然反对召集外兵,但他还是赞成以军事打击的方式诛杀宦官,但是曹操认为宦官势力过于庞大,调动军队不现实,主张以政治斗争的方式,打掉九常侍中的头脑即可。
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宦官势力不局限于宫中的太监,已经遍布朝野,甚至就连何进手下的曹操,他自己就与宦官势力渊源颇深。曹操的父亲草嵩,本姓夏侯,因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姓曹,而曹腾的父亲就是十常侍之一的曹节。因此,曹操建议何进不要打算起兵尽诛宦官时,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其实就是在质问曹操是不是有意维护自家人。从以上这一个细节,既可以看出宦官势力的庞大,也可以看出何进缺乏他真正可以信任的人。这应该是他想召外兵的部分原因。
再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何太后连续两次对宦官都网开一面,即使宦官们连续两次对她放出了大招。原文中有两处细节,也许是解答的关键。其一,袁绍提议召集外兵时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最后的“不容太后不从”,说明召集外兵不单是针对太监的,还是以强大军力胁迫太后的。其二,九常侍在扶植董家势力未果,何进第二次发飙。宦官们以重金贿赂何进的弟弟何苗,让何苗向何太后说好话,“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此处说明,皇宫中太监的权力由皇权赋予,而这时汉灵帝刚好驾崩,新皇帝年幼,自然权力由何太后把持。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都有了解答。
何太后才是凌驾于宦官势力、地方氏族&何进势力之上的幕后大BOSS,而何太后之所以留住十常侍不杀,完全是基于拉拢制衡的帝王术。而何进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愿做自己妹妹的傀儡,奈何自身实力不足以压倒对方,只好借助外部力量。
尾声
细心的朋友也许还记得文章的标题——《<三国演义>中十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之三》,那其他的九个“历史真相”呢?很遗憾,这其实是一个标题党。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碎片化阅读特性日益凸显,不整个引人入胜的标题,实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另外,虽然标题名为“历史真相”,实在是出于剧情需要。明眼的读者一看就知道,通篇猜测,毫无硬性根据。大家看完会心一笑就好,别太当真。最后,以一个国外历史学家的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希望可以稍稍提高一下本文的格调。
History is mostly guessing , the rest is prejudice. ——Will Du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