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今天是一七年十月九号,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正式在坚持写文章,第一篇的发布日期是一六年十二月八号,到今天,整整十个月了。
这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十个月。在这些日子里,我渐渐脱离了以前那种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思想状态,开始认真去思考一些很严肃的问题,关乎未来,关乎人生,关乎生命;在这些日子里,我拥有了此生第一份,也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份的爱情,他以读者的身份与我相遇,我们经历了许多磕磕绊绊,依旧想一直走下去;在这些日子里,我也遇到了一些总在默默注视着我,偶尔会给我鼓励给我温暖的读者,这篇文章,为你们而写。
今年我大三,我会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图书馆准备考研,会把待在图书馆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面;我会在晚上走出图书馆以后,尽量每天抽一个小时左右花在跑步上;我会在回寝以后,睡觉前翻一翻课外书,或者看部电影,或者写写东西。这样的日程安排显得我努力且勤奋,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聪明,因为还有太多的事想不清,只是时间一长,容易忘记以前的自己长什么样。
相信一路看我的文章过来,至今还愿意继续关注我的你们,对我多少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印象。是的,这几个月里,我除了思考“写作是什么?”之外,另一个比较常写的主题其实就是“我是谁?”包括有段时间主要纠结于爱情,其实最根本的点,还是可以归结于“我是谁?”这个问题。这其实是我另一篇文章里探索的主题之一,近期大概没办法完成了,因为本篇是我近期在的最后一篇文章。
就说说我对曾经的自己的印象吧,上大学以前的我。那是一个眼界很狭窄的,懵懵懂懂,孤僻内向,内心有些阴暗,却连违纪都不敢的小女生。有些没心没肺的,不太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也不敢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有些淡漠,不喜欢主动。那样的我,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吧,我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中小学时期在学校被班级孤立的经历。
而大学以后的世界,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更为广阔的。刚进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热情而善良的学长学姐,在那样的一个氛围之下,我仿佛变了一个人,看起来热情而开朗。这使我十多年来单调暗淡的生活忽然变得色彩缤纷了起来,也使我一点点融入“一般人”的生活,起码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明显地被排斥于集体之外,从而显得低人一等。
大学的前一年半,对我而言,更像一个体验期,真正活着的体验。在这一年半里,我虽然也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虽然也认为“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但我并不知道具体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更好的,也不知道“学习”除了成绩以外还意味着什么。可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或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与身边的世界孤立开来,像个过客一样看着身边的一切,没有什么情绪的波动与牵扯,我体验了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
大二上期的尾声,在一位魅力十足的老师的指引下,带着对写作的朦胧喜爱与向往,我在上写下了这个时期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时的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底,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甚至没有多深厚的生活阅历,当然我也没有写出多优秀的作品出来。但那种由写作引发的,由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转向更深层次的对人生、对生命的主动思索的感觉真的很好。
最初的最初,我就凭着对写作的一腔热情,带着一个一无所知的自己,开始了在写作道路上跌跌撞撞的探索之路。到某一天,我忽然发现,我根本没办法说清楚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深刻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匮乏,从而第一次明白了,“学习”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并不仅仅意味着成绩,也不仅仅意味着好成绩带来的荣耀,甚至不仅仅是一张好文凭带来的一份所谓的好工作。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刚出生不久,我们要学着说话,学着走路,慢慢地学着与人相处;到了上学的年纪,我们要学着学习知识,也要学着与人相处;而集中的知识储备阶段过去后,我们要学着怎样工作,更深入地思考怎样为人子女,如果进入婚姻,生儿育女,还要学着怎样为人父母……也就是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回到微观上来,对目前的我而言,“学习”最具体的范围便是我的专业课学习。在真正开始写作之前,专业课的学习对我而言和班上很多同学一样,是一种让人觉得繁琐和疲惫的负累;而当我在写作的路上一点点摸索着,专业课的学习便成了我进行自我提升的养分。于是我的学习状态渐渐从被动转化而成主动,不但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能乐在其中。
于是,我也就慢慢成了现在的我。纵观我这几个月以来的写作,其实主要是在进行一个自我梳理吧,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一切都围绕着自己,因为我总觉得只有弄清楚了最为熟悉的自己,才有资格去说别的东西。但我男朋友说,我的这些关乎自己的思考,更适合当做日记留给自己,而不是公开来给别人看。
我一度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可能是受梭罗和巴金的影响比较大吧。
梭罗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把人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变得有些固执,更愿意自己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而不是轻易地听从他人的意见。
巴金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要讲真话,把自己的心交给读者。我虽离成为作家还有一段十分遥远的距离,但十分认同他的这个观念,所以若要在“真”与“美”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更倾向于写出真实的东西。
后来在阅读专业类书籍以及听课的过程中,我对“文学”二字的了解渐深,于是也就不那么固执己见,从而渐渐认同了男朋友的话,我的这些关乎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剖析或许更适合留给自己,本文的总结,应该是最后一次这么不加修饰的公开梳理吧。
说到最后一次,是的,絮絮叨叨这么多话,其实是为了告别的,暂别,在我看来,本质上是暂别你们吧。
接触“”这个软件也近一年了,对它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体验。就我自己的使用经历而言,它确实挺适合刚刚开始写作的新手。它主要以专题为作品曝光的平台,而一般专题的审稿要求并不很高,基本上只要符合相关主题,思想不阴暗,行文逻辑硬伤不是特别明显,就不容易被拒稿,也就是说,作者的文字与读者见面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这会对作者的写作热情起着不小的鼓舞作用。
但在审核上对稿件质量的宽容度同时也就决定了其专题收入作品的驳杂以及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程度。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阅读软件,它能给读者提供的有用的东西并不多。而且就我自身的体会而言,整体的写作风气略为浮躁,不是特别适合想要静下心来意义雕琢自己作品的作者。
当然,我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不好,作为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写作平台,它的作者构成中确实存在着那么一部分作品质量较高的作者,也就是说,真正有实力的人,在这里可以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它并不适合写作者在文学写作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锻炼,而我在写作上更偏向文学类写作。以上这些是我使用的一些体会,也是我决定暂别的主要原因。
既然说了暂别的原因,那么最后来说说写这封暂别信的初衷吧,其实也简单,就是像个仪式似的,道个别。今天满课,这篇文章我从早到晚,花了几乎一整天的课余时间以及部分上课时间来写的,也就是说,我对它还算比较重视了,说的也都是心里话。
其实就个人的生活经历而言,我是不可能养成多热情的性格的,事实亦是如此,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总会显得有些被动而笨拙。事实上我也不是一个经常主动靠近别人的人,一般都是别人觉得,或许我这个人还可以,值得交往,于是过来找我,而我若同样欣赏对方,便会花心思去维护这段关系,若不是,便不会。所以总的来说,对于感情,我会有个较为明确的界限。
习惯了离别,也就看淡了朋友的走失,只是总有那么些人是放在心尖尖上舍不得失去的。按理来说,作为连萍水相逢都算不上的你们,对于性格总的而言比较淡漠的我来说,是没办法放到多重的位置上去的。但奇怪的是,总有个声音在说:他们很重要。
还好的是,在这条看似孤独的写作道路上,你们给我的温暖刚刚好,这样,我可以走得干脆利落一些。其实我不喜欢别人对我太好,因为我总觉得我这样的人太笨了,会无以为报。
还是很开心,被你们关注过或者关注着;也很开心我笨拙的文字曾给过一些人鼓舞与温暖。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觉得我准备好了,可以把当做一个自我展示而不是自我提升的平台,或许我就回来了;有缘的话,或许在将来,你们会在纸媒上看到“安若木槿”这个名字。
最后的最后,在几个月写作经历的基础上,我想跟你们说: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外力是可取的,但是,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