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疗愈力量》读后感

1.写在前面

有人说,朋友圈是我们表演的“前台”,那里的生活都是被剪裁过的。越多的倚靠它,属于自己的“后台”时间就越少。

因为内向和疏懒,我的“前台”日渐荒芜,某种程度上,阅读和文字算是我的“后台”。但无论“前台”还是“后台”,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用以区分“前后”的标准,也许并不在于想不想被看到,而在于,我们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塑造理想自我,还是探究内心真相。

今早,在出租车上听杨宗纬的“初爱”,不自觉竟感到眼角的泪意。如今三十有五,也为人之母,那无畏无惧无所谓失败的青春年华已经慢慢离我远去了,终日在“后台”翻滚的是人到中年的惶恐与脆弱。只是,虽然没有了青春的激扬和跃动,我仍心怀希冀,希望能调动内在的洪荒之力,让自己依然恍如年少,能够“看见彩虹就笑开,一无窒碍在胸怀”。

2.信念的力量

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名字叫《心灵的疗愈力量》,作者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玛格·斯塔克(Marg Stark)。

和这本书的相遇,纯属偶然。本来去豆瓣阅读,是想找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点击搜索,没找到目标,却看到了它。初看到书名,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总以为诸如疗愈、力量之类的字眼有鸡汤嫌疑。可鬼使神差的,我打开了这本书。然后,竟陡然觉得,此刻的我遇到这本独特的书,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一切自有安排,而且是最好的安排。”这一直是蛰伏在我潜意识中的信念。但这个信念常因人生的遭际面临挑战。此刻的我,正深陷于一场战斗。

大概从一年多前开始,我常被一种突如其来的莫名“眩晕”困扰。那是一种很难用语言形容的感受:本来好好走在阳光下,突然就有点懵圈儿,仿佛意识被从这个现实世界抽离出去,飘荡在另一个无法言说的时空。这种感觉会持续一分钟左右,身处其间的我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但事后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回溯那种感觉。这样的体验带给我的最核心的情绪感受,是恐惧。因为它总是突如其来、不期而至,一开始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来就慢慢地集中频发:一天好多次且隔几天就来一波。这样的频率击溃了我内心的防御,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炼狱:它没来时,持续的惶恐缠绕着我,我无时不刻地紧张着、担忧着它的到来。它“终于”来了,那么,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绝望又加深了一层。加深的原因在于,不管我多么无奈和抗拒,它终究会来!!而且我无法确知这令人窒息的遭际会持续多久,五年?十年?一辈子?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列车正驶入前所未有的黑暗中。

但除了老公,我很难向别人细致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我根本就说不清楚那种感受。那种有如潜意识流动一般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感觉、以及它形同鬼魅的爆发频率,糅合成一种强烈的想法:我正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玩弄于鼓掌之中,我没有伙伴,没有反抗能力,只能在恐惧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与恐惧相伴的,还有一个人独自承受着这无法言说的痛苦所带来的彻骨的孤独感……

然后,我遇到了《心灵的疗愈力量》这本书,这是一本信念之书。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向我们揭示了信念在战胜疾病过程中的神奇力量:哪怕是毫无医疗效用的维生素片,如果其治疗效果获得服用者发自内心的信赖,就会产生真实的疗效。

这本书对我,同样也有疗效。它让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濒于崩溃,是因为信念的缺失。我心里的敌人太强大了,它神秘无形无法战胜,我手无寸铁节节败退。恐惧和无力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我的败局。而这本书,给了我再次奋起一博的勇气,而点燃我内心信念的,正是信念本身。通过这本书,我建立起了对信念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抱持信念并不断努力,我可以靠着自己的力量走出当下的困境。

该怎么做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指引,首先是放松反应,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介绍。其次,他刷新了我对情绪的认知,让我意识到那种犹如噩梦般的体验之所以在我的生活中高频出现,是因为所有经历过的体验都会以记忆的方式载入个人史册,这种体验和随之而来的恐惧、绝望、孤独相互捆绑彼此加固,就像一个“套餐”一样胶结在我的大脑中。因此,当恐惧和绝望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时,与之关联捆绑的眩晕体验也会被不断唤起。

如果要打败他们,就需要调动内在的幸福体验,让那些曾经感受过的安定美好的瞬间跟弥漫于心的负面感受抢地盘,并慢慢占据当下的心理空间,高频的恐惧也会因此逐渐限缩淡化。

如果“幸福内存”不足,也不用着急,可以即时充电,让自己放松下来,浸在窗外的阳光里,什么都不想;或者闭上眼睛,轻轻打开脑海中的电影院。在这个电影院里,我看到:那些从小到大的经历,美好的、新鲜的、惊心动魄的,联结着那个神采飞扬的自己,一起扎扎实实地刻在记忆中,可以随时调取。而那些悲伤的、无奈的、孤独迷离的,也一直都在,但已然真正的成为过去。

就这样,我让自己慢慢走了出来,让无数个来自过去的自己铸就了一个新的自己。新的自己,是一个更懂得关爱自己的人,她会敏感于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并及时给自己充电。她会让自己心无旁骛的沉潜在当下的美好里,从而积累幸福资源。她会从容不迫的迎接每一场战斗,不惧恐惧,不惶惊惶。因为,她深知自己有充实丰盈的幸福库做后盾,那里有安逸祥和的午后阳光,有葛优躺的潇洒放荡,有《扪心问诊》里心理咨询师深邃柔和的目光,有孩子咯咯咯的甜笑,有《好想和你唱》里那么多热爱生活的人们澎湃的歌声和怒放的希望。

今天,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两段话,可以作为此刻我内心的写照。

“她(指‘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爱丽丝)提醒我们,不只是在孤立、流亡或身陷危难之际你才需要仙境,生活稳定安全之时你也需要仙境。这是让我受用多年的经验。”

“就像爱丽丝,每一次我读完一本了不起的书,我就将旧的自己抛在了身后。”

感谢这些富有魔力的话语。它们,就是信念的种子。

3.信念与恐惧

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人生,是由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战斗组成,而信仰如同飘扬在我们心中的战旗,让我们得以从容执手安然而立。

那么,站在我们对面的敌人是谁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恐惧,深切的恐惧。

除了“眩晕”,我也曾体会过这样的恐惧:每次感冒,都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咳嗽中,伴随着这无法抗拒无从逃避的折磨,会自然的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个声音:我是得了什么重病吗?会要了小命吗?

这样的问题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与之相伴的担忧和害怕却随之安营扎寨了。随后,我会因为自己的神经质而自嘲,会责怪自己的过分悲观和紧张。可是,每次咳嗽发动,那隐在暗处的担忧和害怕依然会默默发动,在心里掀起浪花。

相信因为躯体不适而引发深重恐惧并非我的个例,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而触发这份恐惧的是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客观现实,那就是:生命的渺小脆弱和死亡的必然降临。

终有一天,我们会与草木同朽。谁也不知,那天何时会来。为了应对这不可预期的灾难,人们各显其能。要么把无谓的忧虑放到一旁,将身心专注于每个当下。要么时刻准备着与死神相遇,封闭感受压抑内心,以平静和冷漠迎接末日之吻。可无论我们怎么应对,那份潜藏于心底的恐惧始终都在。而且,它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各种偶然因素激发,并在短期内迅速膨胀。

身体的不适,突发的灾难,无常的人生际遇都可能成为恐惧的牵引,让我们在阳光下陡然颤栗,措手不及。而且,负面情绪常常会相互集结、打包出现:与恐惧相伴的,还有焦虑、绝望、无力感、不甘、哀愁、怨恨。

好在,我们还有信念。

信念正是恐惧的对抗力量,它集结了我们的勇气和行动力,消解了让人绝望的无力感。我们在信念的鼓励下喝药酒、做保健、吃维生素片,我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看着敌人节节败退,于是,身体竟真的好起来了。

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转变?药酒?某某治疗仪?维生素?也许,真正促进身体康复的,是寄托于这些“道具”之上的信念:相信自己拥有与疾病抗争的力量,可以通过努力战胜疾病;相信疾病只是暂时的考验,平安健康才是自己生命的常态。这样坚定的认知瓦解了内心中对自己“渺小、无能”的认定,扭转了自己在神秘的命运面前毫无斗志、束手就擒的颓势。于是,身体的自愈能力有了澎湃舒展的空间。

由此可见,信念的治愈力量建构于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正向情绪对身体自愈力的组织和动员上。似乎,很多疾病是可以靠身体的自愈力恢复的,但自愈力的发动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信念和希望。

既然,信念才是身体康复的核心要素,那么用以承载信念的“道具”(比如药酒、治疗仪)也可以获得更健康的置换。这方面的资源有很多,比如持之以恒的锻炼,放松的身心状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对自己身心变化的充分关注,这些因素除了可以作为信念的承载点燃内心的希望,也能为自愈力的增强和体能的完善带来客观切实的促进。

在《心灵的疗愈力量》中,作者把上述因素统称为“自我照顾”。同时,着眼于身心的放松,作者反复提及了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选择一句对自己的信念建构有意义的话,在身体放松的姿态下反复诵念。其间,如果注意力被别的事情吸引,轻轻地把它拉回来即可。

“当你专注心神,借着生命中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信念驱走纷乱的杂念好让体内的自然疗愈力畅行无阻,就可能得到一股无可言喻的宁静。”

为了应对自己人生的“战役”,我也会坚持进行这样的放松训练,相信行动力和信念会彼此依托、相互加成,并带来疗愈性的转变。

4.信念和信仰

然而,并非所有的疾病都由心理问题引发,或者仅靠身体的自愈力即可恢复。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信赖信念的同时,也不能排斥药物和手术。但即便是需要药物和手术才能治愈的疾病,在身体的恢复过程中,信念和身体的自愈力仍有很大的可为空间:它们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走过这一程,它们可以降低疾病对我们身心的冲击和伤害,甚至可以让我们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点燃新的生命能量,获得充实有益的内在体验。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信赖信念的力量,亦需正视它的不足。作者将自我照顾、药物、手术称为医疗模式的“三角凳”。然而,之所以要花费更多的笔墨着力于以信念为基础的自我照顾,是因为这三角凳并不平衡:在死亡与疾病面前的颤栗与恐惧让我们急迫地全然地求助并依赖于医疗体系,而忽略和弱化了自己与疾病对峙的力量和勇气。

写到这里,忍不住扪心自问:为什么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们那么容易崩颓、那么容易缴械投降呢?

答案似乎在于,我们内心身处隐隐蛰伏着一个观念,在死亡背后,隐藏着一双命运的无常之手,这手中掌控着一种我们无力与之抗衡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这样的观念生发于各种我们无力解释的自然现象、无力掌控的局面、无力抗拒的人生终局。

这个观念把我们的心推向四面楚歌的绝境,出路何在?

出路在于,我们仍然拥有信念。确切的说,是一种特定的信念:信仰。信仰是关于人生的信念。与那个将我们推入绝境的观念相同,它也植根于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也导引着我们内心的虔服与敬畏。而不同之处在于,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恐惧和颤栗,而是平静与安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是因为我们坚信那种力量的理性和善意,坚信那是一种源于爱的力量,它会带给我们永恒的温暖和护佑。对它的信赖,让我们的人生摆脱了意义的虚无和无助的绝望感,在信仰之光的照耀下,灾难甚至死亡也是最好的安排。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教徒,也没有信仰。可在作者看来,信仰未必要贯以宗教之名,只要抱持充满希冀的虔诚和敬畏,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灵性之光。

我也不是教徒,一直以来,对宗教都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在放松反应中,我心里默念的引导语是:一切都会过去!在这样的默念中,我脑海里会牵引出很多以前的画面,美好的,难堪的,绝望的,快乐的, 都是过眼云烟。也许,我想借着这样的信念表达:苦难只是一时的体验,它终将离去,也会永远留存。它和美好一起沉淀在我的生命体验中,成为我的一部分。而我,是那个有能力调动自己生命资源的人。我亲历在这苦难和美好里,即能深陷其中,亦可抽身而去。

这样的信念给了我重生的力量,让我得以安驻在焦虑和恐惧中,让我对于未来的信念不会淹没在当下的困境和绝望里,让我能在天地博大和命运无常的背景下承认自己的渺小微茫并始终心存敬畏,但又不会漠视自己的生命能量。我会永远心存感恩,把每个当下、每场际遇遭逢都当作命运的恩赏,同时坚信,命运会眷顾那些不畏惧自己内心的真实、并始终心怀勇气的人。

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好的安排,它可能是偶遇的一个人,不经意的一番交谈,一首歌,一派景象,一本书,一个梦,甚至是一场灾难。

灾难也是最好的安排?谁的安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灾难也是最好的安排,因为人生之路是通达的,灾难、遭际只是一时的感受,它会让我挣扎、思考,最终,会铸就一个更完整的我。

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有人称之为“上帝”、“神”、“老天爷”,这不同的名字背后,蕴藏着一个同一的信念:这世上有一种力量,一种神秘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他是理性的、善意的,他悲悯于人世的苦难,他关护着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他安排着每个人的路,在黑暗中点灯,在绝望中点燃希望,在冰河中积淀温暖,在撕裂后编织完整。他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彻底沉沦,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护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对他的信念,并在信念的支撑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走完脚下的路。

可是,如果死在路上呢?他还值得被信仰吗?

也许,在信仰的怀抱中死去便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死前那本该晦暗绝望的心空始终都被信仰之光照亮着,它点燃了更多生的可能,也让死这个本该冰冷的终点,保持着温热和希望。

我们本能地抱持着信仰,哪怕信仰的主体在不同的宗教体系下被贯以不同的名字,哪怕我们游离在任何宗教体系之外,对这些体系化的信仰保持着习惯性的警惕和疏离,心里的那团热望却始终都在。它可能表现为微信表情包里双手合十的姿态、孩子生病时盼望她早日康复的期许、孤寂难受时仰望星空后的静谧安宁。

天气晴朗时,我们总是难以抗拒蓝天白云的诱惑,总忍不住带着陶醉的表情昂首遥望。在我们心里,那样的天空就像一场盛宴、一份恩赏、一种被关顾被照耀的温抚,昭示着当下的美好和永久的喜乐。而在这份美好的期许背后,一定有一双温润明亮的眼睛,始终闪耀在我们渴念幸福的心海中。

也许,这便是信仰,是在不知不觉中植根于我们心灵深处的理念。我们相信“善有善报”,相信“爱情”,相信“正义”,在每一个相信背后,都潜伏着一双翻云覆雨手,引领我们走向期望中的美好,那是心灵的圣境,也是信念的恩赏。

5.信仰从何而来

在《心灵的疗愈力量》中,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信仰是植入在基因中的存在,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它和“打或跑”反应一样,之所以能在基因中留存,是因为这样的设置保证了我们的生存,心理的生存:即让我们在面对无常、面对死亡的宿命、注定分离的焦虑、生命如草芥蝼蚁的渺小卑微时,内心有所依傍。

“据说,西塞罗(Cicero)曾言:‘所有的哲学谈的只有一件事:死亡。’我越来越相信,为了对抗这股基本的不安,人类也具有通往‘上帝’的回路。不管‘上帝’存不存在,我们的基因就是信仰的保证书,它告诉我们,只要相信有种东西能够对抗凡人的必死性和生命的脆弱,我们的身体就会得到抚慰。因此,为了不让死亡的认知和惧怕把我们弄得功能尽失,我们的大脑深具信念,相信生命存有更好、更崇高的意义。”

“说来吊诡,我们或许可以说进化对宗教是有利的,因为它促使大脑制造了让我们继续往前走的脉冲——信、望、爱成了大脑基础结构的一部分,让我们据以安身立命。”

这样的观点必然会遭受质疑,因为对于真正信仰上帝的人而言,信仰本身亦是上帝的旨意。

作者似乎无意将自己卷入这样的争论,只是坚定的表达,无论信仰的源头是基因还是上帝,只要它能够驻扎在人们心里,就会让信者受益,让人们活得更扎实更健康。

“你相信‘上帝’存在也好,或是相信“上帝”只是因为大脑渴求所以喂给它的食物也罢,只要相信就能促进人类健康,并且对个人的完满感有所增益。不管你相信它是‘上帝’在人类基因里播下的种子抑或是人类为了滋养渴望生存的躯体而创造出的观念、是为了让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显得比较美好的人造产物,信念对我们都有好处。”

我曾因信念受益,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潜意识里的那尊神。我无意为之命名,也不想执着于TA的来处,只愿心存虔诚和敬畏,在追寻真我的道路上祈求TA永久的照拂。

信仰,是一种生发于心的、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在我看来,它真正的意义有二:首先,它让我们“敢”,敢于抗争,敢于努力,敢于跟自己既定的生命设定叫板,敢于直面自己的欲望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敢的实质,是对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在灾难、恐惧、疾病、无常中展现自己的力量。

其次,它让我们“清”,内心清明,摆脱蒙昧和混沌,保持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追求,保持对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对爱抱持信念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爱的意义。对善抱持信念的人,会让自己的路被善之光照耀。对心智抱持信念的人,会以思辨和理性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姿态。

我们的人生路因此有了独特的走向和意义。我们在信仰的光芒下点燃了自己的心灯,也照亮了脚下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的疗愈力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