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关键词:临界知识 低水平勤奋 归因偏差

                                                全文约为2834字  |  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关于作者:

陈甲,景观规划师,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东风景生态旅游设计院,担任副院长。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开设专栏《陈甲说书》,被罗辑思维平台评为“最会学习的人”。每年看100多本书,在得到平台每周更新一篇说书音频和笔记。本书2017年2月份出版,8月份已经卖了30万册。

关于本书的内容: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论述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第一部分是讲知识管理。第二部分讲临界知识的底层逻辑。第三部分,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第四部分,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看完本书后,我把本书总结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呈现,第一、为了理清概念。第二、为了解决问题。第三、为了指导实践。

问题1:什么是知识?

从一开始就给大家讲清了知识的概念。在作者眼里,知识是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也就是说,知识取决于理解他的人能否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本书对知识的定义是: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本书的整个框架就是以临界知识为概念,展开论述与自己的践行。从一开始就给大家讲清了知识的概念。

问题2: 什么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套用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与此相似,有些知识能够产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春被动额知识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称之为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

知识和知识不一样,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学习临界知识前,我们先应该弄清楚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不论在任何领域里,都有一个知识的底层逻辑。在生活中,尤其是心理学和管理学这些课程,会把很多生活的现象提炼成一个抽象词语。当你对这个词语深刻认识和会在不同场景使用了,你就明白了底层逻辑。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打破习惯性的防卫。

问题3.什么是低水平的勤奋?

低水平的勤奋就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花了大量的时间抄了太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的去思考为什么。

如何破??

1).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个理论还可以节是什么现象?我的哪些行为能用这个理论改进?)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是一个自我启发的过程,不是记知识和刷认知的过程。温故而知新。)

3).从读书中发现临界知识。(事物的底层规律)

问题4:我们为什么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案例:归因偏差

早晨起床去上班,打完卡后回到办公室,你看到有一个同事迟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她又迟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心里想,这个同事不守时,怎么老是迟到啊?但是如果是你迟到了,你会说,第一天堵车,第二天闹钟没响,第三天家里有急事。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的把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的问题。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反而会被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的归因偏差”。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逻辑之后,这就比较好理解习惯性防卫,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的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在《第五项修炼》引用埃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里使我们失去了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石佛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发现它的错误。

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红的思维和绿灯思维,红灯思维: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思维里,不愿意听别人的。绿灯思维:是愿意听别人的,遇到不一样的意见或者观点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怎么用来改进自己?

问题5: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和努力目的无非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这都需要深度思考,没有哪个人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完之后,真的有没有改变的行动。

案例:如果你上了一年的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可是回到公司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如果有用,也要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复制给更多的人,让你产生更大的价值。

问题6: 我们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作者最常用的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真正的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求快,而是先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就是反思。总结是对好或者坏分析,反思则是对阐释结果的原因分析。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

其实管理学的PDCA模型(戴明循环)和这个步骤有异曲同工只妙,也可以说说的都是一回事。plan计划,do执行(实施计划),check检查(评测结果),action纠正(反思改进,结果不满就返回到计划阶段,或者记过满意就对解决方案形成标准化)。

以教为学:教别人的过程其实是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别人的过程还有三个好处就是:

第一,教别人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堵塞,进一步打开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以后别人提出译文、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加我们的认识。也是一个持续考验自己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经得起考验的过程。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知识局限性所在,我们CIA配真正拥有知识。

刻意练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再学习,而不是一上来就刻意练习。这个过程中要提升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

问题7: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对事更为底层规律的总结。自己要找临界知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后面的重要知识。(找到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

2.找到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找到最重要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就能定清楚适用范围)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第一性原理,用更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去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我们不是要找一个答案,而是要培养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把严谨的方法引入到日常生活思考决策中。)

问题8: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如果给你参观一座非常有美感的建筑,你可以分析这座建筑之所以美的原因,总结出一套让建筑美的设计方法。可是如果反过来告诉你方法,让你自己建造一座美的建筑,那就困难了。

这也是“知道”和“做到”的区别,那如何做到把临界知识真正的用起来?

刻意练习两个方面的重复: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时间里,反复应同一个临界知识。

总结(summarize):临界知识每天应用到最后会产生复利,“复利”被爱恩斯坦称为第八大奇迹。就好比国王给手下奖励麦子的故事,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给4粒,以后每一格式前一小格加一倍。放完64格,整个印度甚至世界的麦子全拿来也放不满那个棋盘。只要行动,这就是复利效应。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