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永生 ——读《双城记》笔记

《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一位名叫马奈特的医生从监狱中重获自由,与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一位名叫达内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与达内相爱并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暴发,达内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卡顿代替达内上了断头台。

正如小说的开头所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灾难,来表明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从情节看,虽然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冤狱、爱情和复仇的主题,但基本上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德发日夫妇所在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

狄更斯的语言丰富多彩,尖辣辛酸,使我很快就摆脱了惯读外国小说读不进的艰涩,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有种引领,甚至是愉悦,迫不及待的思想伴我读完了全篇。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出场的人物。台尔森银行职员洛瑞先生。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述台尔森银行的,他说:“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幽暗的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要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以此说明银行因循守旧,难看不便。但洛瑞先生十分关心自己的老朋友马奈特医生和他的女儿露西一家。用他的话说“这是业务”,他把他们的事情,像对自己的业务一样热心敦厚地处理着。

马奈特医生,一生命运多舛。这位当年年轻有名气的内科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贵族埃弗雷蒙德兄弟忽然接去给一对遭受迫害的姐弟义诊,后因揭露他们的丑陋罪行而被含冤送入巴士底监狱,从此一关便是二十年。后由他的旧日仆人革命群众德发日救出,后才被女儿露西和洛瑞先生接回英国。不想,最后又因他当年在狱中留下的一封书信而使自己的女婿达内先生卷入牢狱之中。即将走上断头台。

马奈特·露西,这个温柔美丽的金头发姑娘,浑身散发着一种女人特有的母性。她一刻不停地忙着缠绕金线,把她的丈夫、她的父亲、她自己和她朝夕相处的老管家,都缠绕在恬静欢乐的生活之中。天知道,她的爱给了她的家人们多大的慰籍。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停泊之处,应该有一叶静静的扁舟。实际上已经有了。”

查尔斯·达内,这个善良正值的青年,虽然他深恶痛绝自己那古老家族的劣迹恶名,虽然他早已有意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并爱上了露西,和她结为终身伴侣。但为了解救一个忠诚于他的家族的老仆人时,他决心返回自己的祖国,却不幸被革命群众推上断头台。

德发日,马奈特医生原来的仆人。现在是法国革命群众的领头人之一。德发日太太,这个人物一出场就非常神秘,她手里永远不停地编织,仿佛是一张罪恶的网。她作为受害者,即马奈特医生当年被贵族埃弗雷蒙德兄弟接去义诊的那对的姐弟的妹妹,她受屈含冤,对敌人,对阶级怀有深仇恨。但这些仇恨,年深日久,使她逐渐变成了一只母老虎。毫无恻隐之心。在那个动乱时代,她崭露头角,还有傍随她的复仇女和雅克三号,成了不知餍足的妖魔鬼怪。全部集于女人吉萝亭一身了——呼呼不断起落的杀人机器。

让我们来听一下作者写到那位令人丧胆的女人吉萝亭——断头台时的黑色幽默:它是人们日常谈笑的话题,它是治疗头疼的特效药,它防止头发变白绝对有效,它能使面色特别白嫩,它是国家牌剃刀,能把一切剃得一干二净。所有和吉萝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那个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嚓一声,掉进口袋。它是人类再生的标志。它取代了十字架,人们摘去十字架,把它的模型戴在胸前。凡是十字架被摒弃的地方,它就受到人们顶礼膜拜,崇信有加。

还有书中作者对宫廷里那位有权有势的大人的描述:

大人能够毫不费劲地吞下许多吃的东西,因而有些对他不满的人尖刻地认为,他是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吞食着法兰西;不过,他早晨喝下的这杯巧克力,除了厨子之外,如若没有四个壮汉相帮,那是无论如何也灌不进他的嗓子眼里去的。是的,要把那不胜荣幸的巧克力送入大人口中,得用四个壮汉,第一个壮汉待从先把盛有巧克力的壶捧到大人跟前;第二个用他随身带来的专用小勺子调搅巧克力,使之起泡沫;第三个献上那备受恩宠的餐巾;第四个则把巧克力从壶里倒出。在大人看来,这些侍候他喝巧克力的侍从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否则他就不能在这令人羡慕的天下雄居高位。要是他喝巧克力时只有三个人侍候,这种不成体统的场面,就会在他的家徵上沾上深深的污点;如果是两个人侍候,那他就一命呜呼了。

书中这样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而这样恰到好处的描述,亦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既有露西结婚前夜父女俩月下叙情的绵绵情意,法庭上检察长的滥调陈词,也有对善恶爱恨的哲理思辨,还有攻占巴士底监狱时的简洁渲染,杰里和刚直忠诚的仆人普罗斯小姐的直率粗俗,文字都非常的形象生动。

而我最想说的是积仁爱于一身的卡顿,为了让自己深深爱恋的女人露西和她的丈夫、孩子一家人的团圆,而从容走上了断头台。他甘愿做律师斯特里弗的胡狼,帮他处理各项繁琐事物。作者在书中这样形容卡顿:“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再也没有比这个人更悲惨的人,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尽管他生活得颓败丧气,但却不乏一颗仁爱无私的心。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爱恋的女人,他利用自己与他丈夫相似的外貌,毫不犹豫地与他交换了生命。

在小说的结尾,以“恶”为首的埃弗雷蒙德兄弟灭亡了;以“恨”为化身的德发日太太失败了;露西、马奈特医生、达内、洛瑞这个“爱”的家族胜利了。卡顿虽然走上了断头台,可是“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虽死犹生,卡顿永生,仁爱永生。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爱的潮水汹涌蓬勃,作者悄无声息地把人的思绪推向了更辽远的天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爱永生 ——读《双城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