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快下线时,我和女儿去看了这部电影。老实说,电影很沉闷,没有让我心里产生太多的涟漪。但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却让我心头一颤。去朝圣的人们出发了,村民们出来送行,只有驾驶拖拉机的尼玛扎堆和村民们挥手告别。其他人拿着手板,走出村口,一个长头就磕了下去。他们没有和家人告别,没有依依惜别,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做自己要做的事。
女儿参加小升初补习时,写过一篇作文,叫《难忘的一天》。她写的是参加小升初分班考试,写她踏进教室坐在桌前等老师发卷纸,写她做卷纸时鬼画桃符,写她和平时一样嘻闹。这是她学习过程中非常平凡的一天。文章结尾,她说:未来一年,我将度过很多个这样平常的一天,但是,我希望每一个平凡的一天,我都不曾辜负。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
汪曾祺先生的《大淖记事》,说的是一个叫大淖的地方故事。这里有风俗,家家都用锡器,二十来个锡匠住在大淖西边的瓦屋里。他们用扁担挑着风箱、炉子和锡板,走街串巷在大淖讨生活。大淖东边,世代都住着挑夫。男人挑稻谷、砖瓦、石灰、桐油。女人挑荸荠、莲藕和菱角。做挑夫的女人不讲究明媒正娶,她们爱了便是爱了,只讲究个你情我愿。
锡匠里有个叫十一子的小伙子,要身板有身板,要长相有长相,闲了哼个曲唱个戏,引得四里八乡的姑娘媳妇都来看。老锡匠为自己这个侄儿担心,不让十一子到大淖东头去,怕和那里的姑娘媳妇有了瓜葛惹下麻烦。可是,十一子得去东头接活计,他家里还有快瞎的老娘要养活。
大淖的东头有个姑娘叫巧云,跟着独身父亲生活。父亲心疼巧云没了娘,又美得跟个仙女似的,不舍得让巧云和其他挑夫家的姑娘一样去挑鲜货挣钱,一个人挑担子养活父女俩。巧云十七岁时,父亲挑担时摔伤了腰,成了个半残废,只能靠巧云织鱼网编草席养活。
十一子来东头接活,常在巧云家门前的柳荫里等雇主。十一子化锡,巧云织席,正好做伴。路过的人看到他们俩,心里想:这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两家这境况,巧云要招上门女婿,十一子要娶当家媳妇,没缘份啊。
大淖有个水上保安队,是地方乡绅组织来对抗附近的土匪的。保安队长姓刘,他看上了巧云。一天夜里,他进了巧云家的门,早上离开时留下十块钱。在大淖,这不是个事。邻居们暗暗骂刘队长,却也没什么法子。巧云心里苦,但她还有爹爹要养活,该烧饭还要烧饭,该织席还要织席。
巧云恨刘队长,她心里想着十一子。十一子也想着巧云。有时候,十一子在巧云家过夜。事情被刘队长知道了,他气不过,带人差点把十一子打死。老锡匠救下了自己的侄儿,回西边时被巧云拦下了,让抬到自己家去。锡匠们凑了钱给十一子治伤,挑夫们也都来巧云家看望十一子。
锡匠们向县里递了呈子,要求刘队长承担责任。县里没答应。他们游行请愿,终于逼得县里出面了这事。刘队长驱逐出境,如果再踏进县城,任由老锡匠收拾。
十一子慢慢好了,能吃饭能说话了。巧云问:“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吗?”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十一子的伤一下不会好。家里三张嘴吃饭,巧云没多想,把爹爹用过的扁担和箩筐找出来,就去挑担了。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这个结尾,让我心颤。
生活中有太多平凡的事,如果眼里只看到平凡中的琐碎,总是缺了什么。《冈仁波齐》,女儿的作文,汪先生的《大淖记事》,在平凡中看到希望,让我的心为之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