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格
作为一个学习了七年心理学的人,我经常听到以下几句话: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
“听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是心理变态?”
“这家伙是学心理学的,防着点儿。”
额,学心理学的孩子伤不起啊,对于这些个无厘头的问题或质疑,只能说普罗大众对心理学有着太多太多的误解。所以,了解心理学是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心理学不是什么。
误区解析1:心理学不是常识
常识来源于经验,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抓住的是事物的表面而非其本质,因此是片面的。
例如,你觉得,一群人在研究一项投资项目,与一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一群人的决定可能——更慎重?更冒险?还是没有任何差别?
绝大多数人应该会选择更慎重吧,从常识的角度,一群人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所做出的应该是更为稳妥和理智的选择。
But,实际的真相是,一群人做出的决定往往更冒险。心理学对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群体极化现象,即人越多,越容易走极端。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试想,你们十个人共同商讨后,决定要冒风险进行投资,一旦成功,众人皆大欢喜,一旦失败,作为决策者之一,你要负多大的责任?还好,你可以双手一摊,用无辜的口气说,这又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决定!
伴随着人数的增多,分摊的责任比例却在降低,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无需你独自承担后果。所以,在这种群体决策的氛围中,我们往往容易做出更冒进、更轻率的选择。
因此,下次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该作何抉择时,最好的方式也许不是纠集七大姑八大姨好哥们好闺密,而是自己冷静地思考得失利弊,再做出一个更为妥善、慎重的决定。
误区解析2:学心理学的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当年上大学时,每次坐火车与旁人闲聊,当对方得知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后,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问出下面这句话——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一脸黑线加生无可恋脸,只想说,臣妾真真儿是不知道啊!!!
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轻易看穿人心。人的内心活动就像一个万花筒,复杂多样,瞬息万变。你知道全世界最强大的超级电脑若要复制人类大脑一秒的活动,需要花多少时间吗?答案是40分钟,据估计,人脑一秒钟可做两千亿乘十亿次运算。
所以,没有谁会站出来说自己掌握了“读心术”,随随便便看一眼便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当然,好的心理学家会更懂人心。一个称职的心理治疗师,能够做到更好地倾听、共情和反馈,真正地理解来访者;一个顶尖的微表情研究专家,会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推测他人内心的真实态度;一个优秀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借由案发现场、犯罪方式和作案手法的蛛丝马迹,可以判断案件背后的动机。
但是,除此之外的许多领域和从业者,尤其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并不可能仅仅看你一眼,便看透了你的所思所想。
当然,“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个问题并非无解。随着学业的深入(脸皮的增厚),我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当再有人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姐会在嘴角浮现出一丝蜜汁微笑,用讳莫如深的眼神看他,静静停顿两秒钟,然后告诉他,我知道,你在想我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误区解析3:催眠没有电影里吹嘘得那么神奇
作为一部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电影,《催眠大师》对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作了适度的艺术化夸张,同时也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催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可以说,《催眠大师》剧组背后有靠谱的专业指导,但我早先在一些电影和TVB电视剧中看到的桥段就实在难以忍受了——坏蛋催眠师利用催眠篡改记忆,让女主角误以为自己是杀人凶手;警察被深度催眠,监守自盗,协助潜在罪犯偷窃官方重要资料;日本电影《催眠》中,催眠更是变成了一种可以远程杀人的无敌手段。
这些情节和桥段透露出来的一个关注点是,催眠能不能用来做坏事?
虽然凡事无绝对,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催眠不可以用来做坏事。
《鲁豫有约》曾经做过一期关于催眠的节目,其中催眠大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大师在国外做大型的催眠秀表演,把在场的几百名观众全部催眠了,然后下达了这样一个指令,现场着火了,到处是浓浓的黑烟,请大家脱下脚上的鞋子,把鞋子当作氧气罩,放在口鼻处大口大口地呼吸……
假如,有位仁兄的脚特别特别特别的臭,在催眠状态下听到这条指令,会不会照做呢?他会,因为闻一下脚臭也不会死人。
再假如,有位仁兄腿部有残疾,没有旁人协助,贸然脱下鞋子会导致自己受伤,那他就不会去执行这一个指令。
催眠状态下,我们并非完全沉睡,也并非像牵线木偶一样受到催眠师的摆布,我们的意识仍是警醒的,当催眠指令有损于生命安全或财产安全时,脑中的警铃就会响起,让我们从催眠状态中醒来。
误区解析4:心理学中梦的解析不是周公解梦
很多人都听说过弗洛伊德,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老人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与争议性并存的理论,例如,梦的解析。
很多人听到这个深不以为然,心想着,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我们中国老早就有了,不就是周公解梦吗?!然而,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并不是一回事啊!
周公解梦是一种封建迷信,而梦的解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关于梦的解析,你还需要了解一个术语,潜意识。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人能够觉知到的一切,是意识;但在意识水平之下,还有我们觉知不到、却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潜意识。
潜意识中,有些什么内容呢?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冲动,有不被社会规则和自我道德所容的暗黑念头,有“遗忘”了的过于沉重或痛苦的过去……
总而言之,潜意识里的东西,可不是好惹的,ta们也并非安分守己地呆在潜意识中,而是时时刻刻想要冲到意识水平之上,让你觉察到ta的存在,只是,意识不允许这一切的发生。
于是,潜意识只能另辟蹊径。夜深人静,当人步入睡眠状态后,意识的监督功能薄弱了许多,此时,潜意识就会将自己“乔装打扮”一下,以比喻的形式出现在梦境中。而对这一类梦境的分析,就可以窥探到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误区解析5:心理咨询师不等于精神科大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着天大的误解,总以为“做次心理咨询=看过精神科大夫=心理有毛病”。
但是,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这两个群体,有些太多太多的不同啊!
心理咨询师面向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可以解决学习、生活、家庭、职业等方面的问题;而精神科大夫面向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借助药物治疗。
换言之,如果你真的上升到了“有病”或者“变态”的程度,心理咨询还真的帮不了你……
另外,这两个群体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money的落差啊!我有一个朋友就读于某医科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有次朝我各种抱怨,唉,你不知道在我们医大,我们精神病学的人,在其他科室面前根本抬不起头,人家毕业以后一个月拿多少钱,我们毕业以后一个月拿多少钱!抱怨一通后他看着我,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唉,不过好歹我们学精神病学的比你们学心理咨询的要好点儿……
当时我心里一万只草泥马撒着欢儿奔腾而过……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些困惑或挫折,自我难以排解时,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做一次咨询,并不会把你变成“深井冰”哦!
误区解析6:心理学不是星座、算命和看卦
记得有次在校外闲逛,很是无语地看到一个小店,左边的业务介绍里,有四个字,心理咨询,右边的业务介绍里,也有四个字,算命看卦。
估计,会把心理学和算命看卦混为一谈的人,不在少数吧。
算命看卦,以及所谓的星象学,虽然顶着各种玄乎其玄的名头,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伪心理学,是经不起实证检验的学说。
在《怪诞心理学》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弗瑞尔教授在他开设的《心理学导论》课程上,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性格测试,一个星期后,他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份测试结果,并告知学生,如果觉得测试结果还比较准确的话,就请举手。
下面这几句话就是从一份测试结果中摘录的内容:
•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
• 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
• 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沉默寡言。
• 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弗瑞尔的学生都仔细查看并评判自己的性格描述,几分钟之后,弗瑞尔惊讶地发现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
其实,他发给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这段文字是他从一本星座书中随便摘取、拼凑的内容。
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描述,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掉进“平均描述”的陷阱,忽略了这些特征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算命、看相和星象学能够大行其道,也无非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
相关阅读:
心理学小知识 | 梦境,缘自何方?
心理学小知识 | 我们的记忆靠谱吗?
心理学小知识|“老牛吃嫩草”还有心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