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學生看清未來

香港政府以穩定教師工作,推動優質教育為前提,首輪新增36億港元撥款支持一系列「教育經常開支」的新措施,其中包括設立「自資學券」予自資學士學生、調整中小學班師比、擬訂立幼師薪級表管理幼稚園教師的薪酬問題,涵蓋的範圍非常廣。然而除了香港,歐美等地為了提升教育質素,投入到教育資源、體系改革的資金總共高達千億港元。大部分政府政策都集中在完善教育體系,發展前衛的學習系統,但當中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到底有什麼直接影響呢?這些精心策劃的教育系統是否能夠有效的把莘莘學子培育成社會棟樑,日後作為推動國家前進的千里馬呢?


從第一天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就成為教育產業鏈的原材料,但偏偏這個種子的問題卻最容易被忽略。從小到大靠不同形式的高端資源去包裝和打造一批種子的成長環境,老師們和家長都很期待開花結果之日。先不評論入學時放榜時花開花落的景象,果子是甜是酸相信大部份未上車的年輕人都品嚐到人生的迷茫與無奈。其實這17年學生生涯當中,有很多細微的部分可以透過政府簡單的介入去提升孩子學習的素質。專業師資提供的「優質教育」可能讓畢業生多賺幾千港元,但良好的教育風氣肯定能培養學生看待事物的心態,直接影響千百萬名孩子的一生。


學生健康與學習的關係很少被研究,就視力保健來說,一般高收入國家都不會重點推行學童視力保健政策,正如很多慈善機構贊助ipad、電腦設備卻鮮少資助學童配眼鏡、定期檢查眼球健康。如果學生看不清楚便無法看黑板寫筆記,精神一不集中就容易生事影響同學。閱讀有困難的人一般對學習沒興趣,題目看錯或者答漏多成績表現都不會好。這道理雖然有點概括,但有實踐研究證實視力障礙直接影響學生進步。從2004年起,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的REAP研究團隊就透過不同的對照實驗去評估提供解決視力問題的方法對教育表現的影響。於2005年,在甘肅省的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接受視力矯正後,有視力問題的學生學術表現提高了0.2個標准點。換言之,通過在教室更多地佩戴眼鏡保護視力的學生,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平均成績將近半個字母等級,而這改善視力幫助學業進步的現象均出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的研究當中。於2013年,REAP從陝西省、甘肅省展開的基線調查,由世界銀行支持針對近視學童的實踐研究也得到跟以往報告互相呼應的結果。帶眼鏡只能達到保護視力不再變差的目的,假如政府投入資源研發恢復視力的產品就能改善眼疾帶來的不便,也可以削減基礎醫療開支,提高GDP。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雖然有為4歲以上的孩子做視力普查,以往一般家長都不願意孩子從小帶眼鏡而得到“四眼”仔的謔稱未有關注視力健康,但現在戴無鏡片的眼鏡已成為潮流指標,會不會是時候重點推廣眼睛保健計劃,積極面對學童用眼過度而非記憶力差異的問題呢?對比其它更普遍(或但更昂貴)的教育干預方法,一副眼鏡的價錢成本並不高,但因為沒有清晰的視野而引發的其他問題,挺值得各方面學者的深思。隨著科技與媒體的發達,大部分學生都是低頭族,不論站著還是坐著他們都在玩手遊或者看短片,走路也在回信息;一家人吃飯會對電視,放假都可能約朋友看電影消遣。既然用眼過度是一個日常習慣性的根本問題,何不政府推出「護眼券」,規定每年中小學安排視光師為學童做視力篩查,撥款津貼學童配眼鏡,甚至按感光度分班教學,會不會更能妥善分配教育資源又響應環保呢?看不清的多聽多做,視像記憶好的就多看書做ppt,學習內容一樣只是吸收知識的方式更個性化,將學習模式對應學生生理狀況,而非從個人智商或者家長銀包開刀,或許會更有效率培養學生吸收新事物的習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國家一直在進步,而人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千里馬,希望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自強不息,而不是習慣以物質去把自己定位甚至以此主義去衡量人與事,希望教育者能好好幫助孩子規劃學生生涯,給學生的身心靈建立一個穩扎的根基。


周天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幫學生看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