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不是郑国的!
郑国挖出来的渠叫郑国渠
郑国是个韩国人
韩国不是南韩
好吧,有点饶舌了。
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修了郑国渠。
而这个郑国,是韩国派到秦国的卧底,妄图颠覆秦国统一大业。
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
01 给秦国挖坑
韩国紧挨着秦国的东边, 秦军东征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而这时候的韩国是不堪一击的,随时都能被秦吞掉。韩桓惠王走投无路,在安乐窝里想出了个”高招”,对秦国搞一场经济战。
没错,给秦国挖个大坑!
创造条件去让秦国去挖大水沟!
各国已开始注重将水利作为强国之本,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更是兼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秦国的关中平原还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因此韩国认为这一计策可行。
在战国时,各国是没有常备军队的,全民皆兵;而修大型灌溉渠这样的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国力,降低了对韩国突然发动战争的可能。韩王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能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
02 专家出马
韩国有位著名大水工(水利工程师)叫郑国,这是一位顶级技术专家。
韩王决定派郑国入秦做间谍,专家出马游说秦国在洛水和渭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对秦国而言这个理由太合适了。
韩王知道,秦君们骨子里的流淌着基因:求贤饥渴症!
果不其所以然,郑国带着使命入秦国,没多久就动工开挖渠了。
正如韩王所乐见,秦国挖了九年的渠,日子也安稳了九年。
03 剧情风向突变
无间道!工程进入关键阶段,郑国暴露,承了自己的卧底使命。
九年的朝夕相处,秦王的尊贤敬贤,感化了郑国。
郑国坦言:我虽然是卧底,但这条渠修好后对是秦是最为有利,虽然只是为韩国换来几年的喘息,却能为秦国一统江山立下大功劳。
秦族大臣强烈要求杀死郑国,唯有秦王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确实秦国的水工技术还很落后,秦国需要郑国。
秦王政依然信任郑国,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可以说,秦王政爱才惜才,只要是真的有才能,秦王政都能迅速跟他结成笃厚的友谊,从不计较常人难以容忍的瑕疵和狂傲。归顺的能人们都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
用人不疑,是千古帝王博大的胸襟;
04 大国匠心
郑国以大国匠心的精神回归,筑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最后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可灌溉大片的农田。这是一整套自流灌溉系统!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引导泾水注入盐碱之地,变成了良田,成为千里沃野。
郑国渠建成,由此秦国不再有灾荒之年,关中变为天下粮仓。
05 落幕
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
好一出精彩的国际商战大片!
06 后记
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秦终灭六国。
秦始皇一生没有妄杀功臣,手下的能人们并没有像汉代韩信所自叹的那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象顿弱、王绾离间收买六国君臣过程中用了很多钱币,秦始皇也从不怀疑;
王翦灭楚国大战中,与项燕相持一年多,秦始皇也从不猜疑;
相反,赵国不能容忍廉颇与白起的相持,结果长平之战把廉颇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坑杀40万大军后,国力一蹶不振;
楚国不能信任项燕与王翦的相持,导致灭国;
信任能臣,不干扰战场决策,只全力做好后勤工作。
这也就是秦国终能横扫六合的原因。
---分割线---
秦国的水利工程能力独步世界,给后人留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是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的。这个水利工程让贫瘠、水患频繁的四川成了天府之国,到现在还在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灵渠
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对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
-文言家有话说-
对于挖水利工程这件事,秦国是上瘾的。
秦国说: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是我挖的。
历史角落远远传来隋炀帝杨广的一声叹息:很上瘾的,京杭大运河是我挖的!
更多的秘密隐于文言中,一起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