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1张图片

如果说,被面瘫偶像剧刷屏恨不得去洗眼、被流量小花和流量小生毁了三观恨不得去洗脸,被雷得外焦里嫩的穿越剧虐心恨不得去洗脑的当下,有这样一档冷门文化情感节目让人感觉不仅入眼入心更入脑,你猜它会是什么节目?

播了一期,在豆瓣上评分超高,9.4分,基本上好评如潮,几乎零差评,许多人说它是一股清流,没错,它就是《朗读者》。

数据这么牛,这个节目是干吗的?

很简单,就是叫人朗读一段话。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2张图片

朗--读--

看到这么老土的两个字,你是不是已经在翻白眼?朗读不是学生们的事儿吗?跟我们这些成年人有什么关系?

我承认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节目开头董卿有句话,“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好吧,为了董卿,为了《诗词大会》里优雅知性、如珠妙语多次脱口而出、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董卿,我最多看十分钟吧。

但没想到,看着看着,我不仅入迷了,我还看哭了。

这个节目,不仅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更让我明白当情感和文字结合,绚烂的就是整片原野;当朗读和心灵交融,感动的就是几个世纪。

第一期《朗读者》分享了六种人生的“遇见”。知名演员濮存昕遇见了让他不再瘸腿走路的荣医生,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无国界医生蒋励遇见了战火中降生的婴儿们,朗读了《答案在风中飘扬》;知名企业家柳传志遇见了动荡年代,遇见了失败和成功,朗读了儿子结婚时的致辞;普通夫妇周小林和殷洁,遇见了真爱和鲜花山谷,朗读了《朱生豪情书》;世界小姐张梓琳遇见了世界小姐的桂冠,遇见了女儿,朗读了《愿你慢慢长大》;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遇见心爱的姑娘,遇见想要翻译的情诗,朗读了《别丢掉》。

最打动我的朗读,有两个。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3张图片

第一个是张梓琳读给女儿的《愿你慢慢长大》,我也有女儿,我也有同样的期许,愿她长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我和她贴心相伴的日子就可以更长久一点,我享受她最纯真笑容的时间就可以更长久一点,想着自己的女儿,我在张梓琳的朗读中落下泪来。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4张图片

我还喜欢许渊冲老先生朗读的《别丢掉》,96岁的老先生讲到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女同学时,依旧露出调皮的笑容,谈到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滔滔不绝,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诗《别丢掉》时,动情处依旧热泪盈眶。

每一个朗读者背后都有独特的经历,每一个朗读的作品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董卿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舞台节奏,准确地接上朗读者提起的书籍和作者,这让我更加深刻理解那句话,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出口成章。

想起多年以前的学生时代,语文书里有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那篇课文,当时的语文老师宋文周老师特别重视有感情地朗读,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并要求读出真情实感。那天,宋老师点到的名字是我,十几岁的年纪,我并没有离乡背井的经历,并没有远离亲人的故事,但文字的魅力,让我沉浸其中,朗读的魅力,也让我感同身受。

读到最后一段“‘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故乡的榕树呀…… ”时,我真的落泪了,班上很多同学也跟着我一起抽泣。

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第一次真正喜欢上文字,也真正喜欢上朗读,我也从那时候开始知道,原来这世界上我想终生相依的还有文字。我们可能容貌不同、成就不同,但感情波动却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感动。而朗读,正是架起心里情感和文字力量的桥梁。

《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也让我想起最初的情感。那时候我还不浮躁,那时候我还不焦灼,那时候我还可以在文字中静心,那时候我还可以在朗读中沉浸,只是现在,在这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我们的精神绷得很紧,压力总是很大,天天想着赶紧工作,赶紧忙完手里的事儿,赶紧看看收入有没有增长,碎片化时代的“焦虑”让我们没有心思去专心朗读文字、静心看一本书。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5张图片

所以,《朗读者》的意义不在于收视率,而在于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流淌开来,《朗读者》的意义也不在于记住几句话,而在于对我们已经麻木的情感,给予最温柔的唤醒,然后,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重新找寻自我。就像节目说的“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如果能有这么一个契机,让大家安静下来看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新找寻最初的感动、重新展开书卷,在每天用语音和视频代替见面的时代,安静地坐下来,为家人读一段文字,为爱人读一段情书,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这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表达,何尝不是一种真情的回归?

因为,我们会因为这档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重新认识到文字的力量。文字承载着情感,内心平静才能欣赏文字的力量,而这远不是现在指尖翻屏所能代替的。

朗读和书信一样带有感情,带有温度,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朗读不仅能看到精美的文字,也能释放个人的情感,能穿越情感的波澜、抵达宁静和悠远。《朗读者》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就像董卿所说,“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其实诗词也好,文学也好,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现代人太忙了,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朗读者不过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就像有人问世界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诗词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词就在那里,生生不息千年。”

一个节目的作用是微小的,也是短暂的,但起码,它是一个风向标,让我们逐渐认同朗读属于每个人,朗读可以在展开书卷的同时,抚摸灵魂、温柔岁月、惊艳时光。

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_第6张图片

让我们借着东风一起静心读书、大声朗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这档9.4分的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