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精选集

知乎上曾有过一个问题,问看书评是不是一种快速学习书中内容的捷径,有答案道,虽然看书评要比书本身要快许多,而且更加精炼简洁,但是却有一定的风险在内。书籍本身就是作者凝练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者是学问见识所成,已经是通过筛选的信息,而书评又是读者对书籍中的信息的另一次筛选,读书之时,尚且还能从文本中得出自己的见解,而读书评,基本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筛选出的信息,更是略逊一筹。汪曾祺被评价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也一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章,一直都想要读汪老的书,这次选了本精选集,却觉得有些遗憾,这书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隶属于“世纪文学60家”书系中,不知为何,挑选出的作品都是短篇小说,没有散文杂文,略有些遗憾。再者,精选集也是一种对作品的筛选,选出的都是一些编书的人喜欢的文章,却未必代表了作者本人所涵盖的一切,这又是不太满意的一处。

汪曾祺的文字很有其特点,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的文章(他还重写了一些之前的文章),他的创作以中短篇为主,不过就其写作的风格而言,写短篇是要更合适些的,若是真的写成长篇,倒是会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些相似,不过汪的文字,虽然还是不及刘震云简单,但是却要亲近许多,看汪的短篇,总有一种在夏日的夜里,搬出一张竹床,摇着扇子听老人讲故事的感觉。

每个作家都有其自有的世界,对于长篇作家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一个世界,对于汪来说,他的许多短篇组成了一个亲切的地方,汪的小说中多有“我们那里”之类的字眼,他写他的小镇,写昆明,写西南联大,写北京,写来写去,都是一些小地方的小人物,涉及的东西不多,故事也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平平淡淡的讲几个人的生平,一生中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时,他也不铺垫,不渲染,简单的一句话就写完,看故事的人一惊,讲故事的人却波澜不惊地继续讲下去了。简单来说,汪的文字没有戏剧性,讲的确实极有戏剧性的故事,所以看汪的文章,有一种听已有结局的老故事的感觉,惆怅感慨都在,少了几分惊心动魄的味道。

汪擅长写小人物,耐心的写细节,写一个人的喜好,一场饭局的铺张,房屋的坐落,地方的习俗,絮絮叨叨的,把一件小事细细地铺开来讲,倒是让人看得挺舒服,每当心沉下来,细细读一遍的时候,自己就好像浸到汪曾祺笔下那闲适,恬静,却也带了点世俗意味的世界里,处处通透着平凡生活里的美好。

然而汪笔下的人物却少有好结局。讲故事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反转,故事情节的反转还算低了一筹,人物性格的反差才算高等,汪曾祺尤其喜欢后者,往往在一场变故之后,故事中的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和反应,超出想象又合乎情理,读起来甚是有趣。不过汪因为受到六七十年代的那场运动的影响,写的故事大多都有点忿忿不平的意思,因此总是闲散舒适的好日子,一场变故后,经营惨淡,家破人亡,有运气好的,守住了人,许多喜爱的东西也都不复存在。

要评论汪的文学性,我是断断不敢置喙的,单单来谈读这本精选集的感受,因为大都是汪在八十年代后写的短篇小说,写的虽好,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许多,但是一本看下来,故事都是一般套路,实在是有些厌倦的,也有些惋惜,经过一场革命后,许多人的作品就再也离不开那段历史,虽然历史是需要有人去铭记,但是将一个作家牢牢绑在墓碑边,生生地变成一个刻墓碑的工匠,也是很糟心的一件事。

多的不敢再说了,接下来看一些汪的其他文字,多加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汪曾祺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