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力量

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力量_第1张图片

来到PEI快三个月了,有很多体会。

这是一个小岛,方圆有6千平方公里,6千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相当于半个北京市。

这是一个小岛,人口14万,14万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北京天通苑社区40万人;成都都江堰70万人。

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力量_第2张图片

就这么一个地方,你猜会有什么商机出现?

这几个礼拜,我一直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很难。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Problem Solver”,不论在满座网创业的时候,还是在ThoughtWorks的时候,我都能很快找到一堆解决方法,一个不行,试第二个。

到这个小岛以后,也聊了几个公司,好多人,一切都平和、缓慢而不失动力。这是我遇到的最受打击的事。

没有需求,对,没有需求。

对于一个做技术的,“找问题”一直不是我的职责,在满座网的时候,有运营、市场、财务、客服好多部门,他们负责找问题,问题呢?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从1+1=2的简单问题,到“巧妇也要做出无米之炊”,甚至“巧妇和米都没有,但是还是要炊”,想起来就头疼,唉。不过比起来“没有问题”来说,那些都不是事儿了。

于是有了疑问: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更强?

我觉得,在所有事情的初始阶段,“解决问题”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稳定,“找问题”逐渐强起来,最终超越了“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到了后期,会“找问题”的人开始牛逼了。

举个例子吧,先往大了说。

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时候,那些传统企业会有很多的实际问题,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就是企业的英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司赚了大钱。后来,互联网普及了,信息传递更快了,企业出现的问题可以快速的找到很多解决方案。那些“问题解决者”发现企业比自己懂得更多;那些以解决问题为业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绝活”很快被传播,自己要想活下去,必须得有其他的绝活。会“解决问题”的人和公司不在吃香了。

再往小了说,举个满座网的例子。

团购网站最初找到的问题是“如何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如何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因为有鼻祖Groupon,大家学的都不错。随后业务稳定了,“找问题”就成为了主导。于是有的开始做“拼缝”,他们找到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在非高峰期闲置”的问题;有的开始做“团购导航”,他们找到了“消费者无法在大量网站找到最便宜团购”的问题。谁找的问题快,谁找的问题准,谁挺的时间就长。

好,说回来。我发现这个岛现在绝对不是初级阶段。为什么呢?

还记得“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的共产主义梦想吧。这两句话实际上说的是一码事,可以相互解释:

“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所以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因为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物质就极大丰富了”;

从我这个小老百姓眼中看,这个岛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呢?生活用品和北京一个价儿,甚至比北京还便宜,比如汽油5块钱一字。最低工资每小时14,每个月2505刀(折合人民币一万两千八);三口之家生活成本大约2500刀(折合人民币12000),加上每年的各种补助,退税等,完全能支持日常生活,想多赚点儿的,就多生一个娃,每月又多了500刀。有钱买得起,东西买不完,这不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么?

什么是“人民安居乐业”呢?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利润越多赋税越重。如果公司利润在“税率分水岭”上,刨了税,纯利反而更少。你说那就偷个税呗,那就得进去个10年8年的;你说给税务局长送个礼吧,丫胆儿又跟耗子似的。所以呢,老板自己就不想玩命赚钱,下班了丫比员工撩的都快。这儿每个人的心思有一半是放在自己的生活跟家庭上。这不就是安居乐业么?

不过,“物质丰富,安居乐业”虽然好,但是造成了“发展停滞”:大家活的都挺好,不需要有“破坏局面者”,不需要有“改革派”,不需要有“缩短XX链条,直接对接XX和XX”。企业自己的问题要么都解决的差不多了,要么就没有问题(不改变,哪儿来的问题)。

套用经济学原理:当解决方案紧缺的时候,解决者的价值高;当问题紧缺的时候,提问者的价值高。

岛上要想活下去,得是一个提问者,你得能找到痛点。

很不幸,唉,我,是从一个解决者紧缺、吃香的国家来的,能力全在解决问题上。这好比让举重运动员参加跳高比赛。

你说:你能把10个杆儿绑一块举起来,再傍上裁判也能举起来,那没用。分分钟就被淘汰。

更多文章,去《艺术家死得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