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1、这本书讲了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及其主旨。

基因的传播及其表现。


2、关键词收集

利他与利己、群体选择、个体选择、物种利益

基因预测、学习能力

计划生育:适宜生存密度

群居、互利共生、“边缘—聚拢”理论、非纯粹利他行为

职虫的不孕:利用女王繁殖比依靠自己繁殖更加速拷贝自己的基因

觅母:文化基因——大脑——神经结构

近亲选择(亲代对子代的利他行为)行为模式净收益最大化、亲缘关系、亲缘关系的估计、预期寿命、亲代最佳资源分配——子代对资源的争取、幼儿欺骗

两性斗争:让对方付出更多的资源、家庭幸福策略(忠贞)、大丈夫策略(优秀)、性细胞大小

稳定策略(ESS:进犯行为、“鹰和鸽子”实验、自然选择的要求、随大流、稳定比率(性别、物种数量,盈亏相等,钟摆)、还击策略、斤斤计较、针锋相对策略、调整自私个体、集体稳定策略(介入环境因素)

囚徒博弈的稳定策略:单次囚徒博弈、重复博弈(未来的阴影)零和博弈(战胜对手、公平、海鲈鱼)、非零和博弈(战胜规则、善良、宽容、环境因素、随机应变、获利基数、无限、不确定性)

生命的产生:小颗粒的聚合——复制分子——复制——差错——竞争、合作(功能的完整性,多细胞生物)——进化

有性繁殖的基因交换——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等位基因的竞争——基因通过载体延续、

寄生——基因表现型的延展性


4、疑问解答

物种利益被强调在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比如嘲讽素食主义者过于在乎其他物种是否是一种物种利益?)

人类的胎儿并不比一只黑猩猩有情感(人性),却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这说明我们对物种的认同是超过自然法则的。(这说明什么?)

究竟是群体选择还是个体选择?

跨物种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从哪个时刻生命产生?(原子与分子有生命吗?)

第一批复制因子如果是无机分子会怎样?(石头会有生命吗?如果有,应该怎么去看待呢?)

我们可以愚弄基因吗?(改变自身的内部化学环境使得基因无法触发)

多余的DNA为什么存在?

大脑怎么样不服从基因的命令?(如拒绝生育)

既然从生理意义上来看男人更倾向于杂交而女人更倾向于一夫一妻,那么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现代社会中男人成为被追求的相对性了吗?为什么?

现在社会是否已经有利于独居?

有纯粹的利他主义吗?

社会财富与自然财富是无限的吗?

植物也会报复:榕小蜂为无花果传递花粉,如果它进入无花果而不授粉,那么无花果树会将这个无花果去除,同时杀害榕小蜂。如果植物的报复没有依靠植物的意识,那么可以说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自然选择并不具有意识,那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自然选择?


5、收获

这本书的内容很杂,从生物学到社会学都有所涉猎,也许不能够用简单的框架体系来概括。但是其间又几样思维方式值得学习:

(1)从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来思考问题

比如这个问题:为什么女性有绝经?

最简单的思路就是,绝经的基因更广泛的传播。为什么?因为绝经有好处。什么好处?从基因复制的角度来看,绝经有利于基因的传播。为什么?因为人老了之后,卵子质量下降,与其培育子女,不如培育孙子女。而男人生育能力是逐渐下降的,因为男人付出的比女人少。

这是从自然选择与基因的自私性的角度来思辨的。类似的例子在书里还有很多,也有许多无解的。动物的各色例子都很有趣,布谷鸟、海鲈鱼、蚂蚁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生物现象。

(2)行为模式净收益与稳定策略

在文中我非常喜欢的三个例子:鹰和鸽子(还击策略)、傻子和骗子(斤斤计较策略)、囚徒困境(针锋相对策略)。这三个问题都用了一种简单的建模方式:人物、行为模式、获利基数、其他因素等。不同的行为模式代表了不同的策略,通过计算与计算机建模,将这些问题抽象化,能非常直观的看到结果。通过计算各种变量与权重来得到行为模式净收益,达到稳定比率,获得稳定策略(好像很像神经网络)。其中,钟摆理论也是可以运用于各种场合的。这些似乎都之间指向一条自然的规律:稳定性。

(3)善良与恶

作为一个悲观的人性恶论者,此书十分明确地说服了我,善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尽管你也可以得出“一切利他行为是伪装的利己行为”、“非纯粹利他行为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这样的结论,但是稳定策论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归纳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稳定策略都是“大体善良,但不是傻”的类型看待问题要找出它“非零和博弈”的一面,不要死磕战胜对手而是寻找规则的漏洞。以上内容正是满满的鸡汤,但是面对数据,我觉得我实在没什么好吹毛求疵的。善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善良是做蛋糕的,它不会愁吃穿。

(4)为什么有生命?

看到这个问题我很惊喜,以为人生的终极奥秘要解开了。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好改成: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作者并没有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我们知道,基因需要复制自己,传播自己。于是就有着各种各样衍生的事物。目前为止,生物学讨论的都是这个行为。但是意义呢?

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生命,和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自然选择,确实是很难回答。我甚至怀疑,这两个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问题本身就不该提出。这是本来的存在的事实,强加意义只是一种智力贪欲?我很喜欢思考意义,所以这次也理所当然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当我怀疑起自己时,我感觉很难受。那些看似平常以至于都与我们融为一体的事物,为什么存在呢?我们该不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人类不必为自己是基因的载体而感到遗憾,因为连基因自己都没什么存在的意义!

最后,作者还推荐了一本书:《衍伸的表现型》


6、词句

利他行为是伪装的利己行为。(比如为了整个物种)

进化来源于差错,而且是基因尽可能避免的差错。

致死基因只要较晚出现才能更好的传播自身。

个体的存亡取决于其他个体:属于少数会被惩罚,不是因为不好,只是因为处于少数。

低水平的单个基因选择给人以高水平的选择印象。(比如,德国和英国划桨手混合取得的成绩不好,从高水平来看是他们队伍的水平较差,从低水平来看是因为语言的不通)

第三代堂兄姐妹的亲缘关系和陌生人差不多。

母亲比父亲更能识别谁是后代,所以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抚养下一代。

两性性细胞大小的区别影响了他们的个性。雌性受到剥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雌性的王牌是拒绝交配,她是卖方,在交配前她可以据此进行讨价还价,但一旦进行交配,她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雌性是价值的携带者(卵子的食物储备、孕育的主体),也是风险的占有者(一旦怀孕必须付出资源:时间、营养等)。

一个雄性个体所能拥有的最可贵的特质之一,在雌性看来只不过是性感而已。

觅母将大脑当作宿主,最终化为人类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结构。

成功的策略取决于对手的策略。

一些脑洞大开的推测:

线粒体本身是共生微生物,在进化的早期与我们这种类型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寄生)。我们是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遗物。

我们的皮肤不断失去细胞,我们呼吸到别人的细胞,情人间的亲吻与爱抚交换着细胞——一个叛逆的DNA可以随着任何一个这样的细胞搭便车,这就是基因进入另一个身体的非常规路径(非精子卵子),自然选择将促使并推动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

入侵蚁可以让工蚁谋杀自己的母亲:也许她用了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控制蚂蚁的神经系统——流经工蚁的大脑,紧握肌肉的缰绳,驾驶着它偏离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