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的话:
这些文字是我看了资料后的一些梳理,所以与其说是个人认识不如说是拼盘。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输出一些东西才算是真正的输入吧,还有是我觉得既然我对互联网医疗感兴趣,那就试着去了解它啊!把它分享出来的原因是这样的,首先是想接受别人的审阅,让自己进步,其次就是,如果可以帮助像我一样一窍不通的年轻人,我会很开心。
对互联网医疗这个概念的理解:
显而易见,互联网医疗是指移动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互联网医疗更应该写成“医疗+互联网” 即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医疗服务整体的数字化、移动化和智能化。互联网只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医疗现状,促进医疗系统发展的工具和外部动力。
医疗行业的本质是六大要素的配置,包括:政府、医院、医生、医药、患者、医保。而互联网是通过“连接”和“智能”两大工具,为产业创造新的增量市场。
从连接功能来看,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渗透分为两个阶段:连接“信息”和连接“数据”。只有连接了数据以后,才能真正进入智能时代。
连接“信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解决医疗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分为院内(医疗广告、线上平台、网络社群)和院外(医疗信息化)两个市场。
连接“数据”:主要是连接医疗行业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大数据,进而对医疗六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医疗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传统医疗积弊已久
首先,患者作为消费者本应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是医院。患者的劣势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看病难。作为诊疗活动的实际实施者——医生,人身绑定在医院,赚到的钱与付出的服务不成正比,尤其是年轻医生;
其次,这种传统医疗的积弊也可以集中体现在当下门诊就医的几大痛点:
1)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造成拥挤;
2)轻度病症问诊不必要的占用优质资源;
3)病患就诊存在距离和时间上的限制;
4)非核心医疗机构医生资源利用率不足。
那么互联网医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在分配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可及性方面,我们有一句话,要么把医生送到病人身边去,要么把他的能力送到基层去。北京、上海这些地区聚集了中国最顶级的专家资源,但把他们送到三四五级城市去是不可能的。会诊是这个行业里面谈了很多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产品形式,但是到现在为止覆盖面仍然非常小,核心的原因是不方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会诊发生在手机平台,发生在病人的床前,而不是会诊室。所以,互联网医疗把医疗资源送到基层,是我们努力的重点,这是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可商业化的领域。
第二,我们帮助各级医疗机构,找到适合他们的病人,或者帮助病人找到合适的专家,就能够盘活很多基层医疗设备、基层医疗的资源。这些基层医疗资源,在现在体系里有大量的闲置和浪费。所以我们做好分诊和转诊工作,发挥互联网的这种作用,将会盘活很多基层的医疗资源。首诊在互联网上是有风险的,患者在互联网上告诉医生早上起来肚子疼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到底是消化系统、妇科,还是泌尿系统的问题,即使有很多资料也无法判断。所以,在互联网上,首诊主要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分诊和转诊功能。 第三,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医院门诊大厅里面聚集了三分之二的病人是复诊病人,三分之一是新的病人。这里面存在巨大的机会,其实有一半的病人并不是每一次复诊都需要来医院,可以把复诊场景搬到互联网上。在线上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开具电子处方,可以节省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避免患者来到门诊,也避免医生花费至少5到10分钟的时间去照顾这个病人。
互联网医疗一开始就是冲着解放医生的体制束缚,典型如春雨医生的线上问诊、微医集团的互联网医院,为医生提供公立医院外的连接患者医疗需求的工具平台。其他各个互联网专科慢病管理平台也大都利用工具和社区聚拢医生和患者后,进一步发展线下诊所,如糖尿病的微糖、生殖领域的爱丁医生等。“互联网+”的鲶鱼效应也促使政府加快出台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乃至自由执业的政策。
直接原因:利好政策和资本的涌入,尤其是投资与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像是鸡与蛋的关系。下面我将对这个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1)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开始的元年:
改变投资局势的,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医疗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利好。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提出“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玻璃门”有望打破。
2014年2月,《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意见,作为医改重点内容的医师多点执业有望进一步放开。
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有望在今年10月份或2015年元旦前后落地,该办法欲推行的新政中即包括处方药可在网上销售。同样在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将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这一要务放在首要位置,并硬性规定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完成时间。而据媒体报道,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将集中出现大动作。下一步,国家将大力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人事薪酬机构,明确提出将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根据Rock Health的报告,2014年整个互联网医疗的投资总额超过了40亿美元,相比于2013年增长了125%,是3年前的四倍,并且几乎超过了过去3年投资额的总和。这些投资涉及258家公司,达到293笔,平均单笔投资额达到了1400万美元。年度国内最大事件应该是挂号网获腾讯领投融资1亿美金,因为挂号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在互联网中是底层的,叫入口;有了入口之后,才有了生态。除此之外,腾讯也出资7000万投资丁香园,应该是看中了丁香园丰富的医生资源。2014年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春雨,春雨医生解决的是清问诊的问题。
2)2015-2016年在寒冬中发展:
“资本寒冬论”主要出现在2015年下半年。2015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额达到7.8亿美元。就抛开2014年的机器大型股权案外,2015年半年其实已擦后果2014年全年总额。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2015年投资人发现没有商业模式,发现就医模式等没有很大改变,那么他们就会对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变现能力产生怀疑。要知道,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移动医疗轻问诊模式,带给了市场最大的想象空间,但在医疗核心的缺失面前和变现的压力面前,这种想象空间变成了怀疑。
另外国内股市的崩塌。资本开始收紧也是重要因素。互联网企业只是众多断了资金来源的初创企业的一个类别,前期的疯狂烧钱模式(O2O为甚)难以为继,裁员、转型乃至解散成了初创企业的关键词。但是,医疗作为一个很难被互联网改造的传统产业,一个已经有所成效的明星企业依然在寒冬中得到大笔投资平安好医生A轮融资5亿美金、春雨医生D轮融资12亿元、壹药网D轮融资10亿元等。此消彼长,创业创新企业开始减少,从当年新成立获得投资的企业数量这一创业活跃度指标来看,已是实打实的寒冬困境:2016年1-8月只有20家互联网医疗新创企业获得融资,而2014年、2015年全年分别是178、144。众多企业在这一阶段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活下去可以说是主要奋斗目标了。
3)互联网医疗2.0时代
如果说,1.0时代是以咨询等医疗周边业务为主,而2.0时代则开启从事在线诊疗和开具电子处方的新纪元。代表性事件应该是好大夫在线获得腾讯领投的2亿美金。在好大夫在线融资成功以前,这块已经快两年时间几乎没有获得新融资。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级的,只有微医、就医160等少数公司获得了新的融资,其他的多家平台,自2015年以后,大多融资都处于无法Close的状态。很多体量小一些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为了获得资金血液,估值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好大夫在线成功获得融资的源头应该要从2016年4月,好大夫在线与银川市政府签约共建智慧互联网医院算起。那一刻开始,好大夫在线就获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式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医院,从疾病咨询领域正式进入疾病诊疗领域。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2.0时代的核心尝试,是要把互联网平台切入到整个医疗的核心,那就是看病,开药,用上医保,从而实现变现。好大夫互联网医院的成功落地也离不开银川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从2017年开始互联网医疗逐步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包括:
头部企业不再片面追求业务覆盖量,而更多的开始注重业务成长性和转化率;
所谓的细分领域的赛道之争基本上结束,之前的挂号、问诊、分诊、患教等被视为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细分领域,被证明都只是局部创新,各企业最终的选择仍是多道并举;
赛道之争的实质是入口之争,而入口之争的实质,就是实力的比拼。谁能有更雄厚的资本,更广泛的渠道,更强大的连接能力,以及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更成熟的体系,就有望在互联网医疗的入口之争中,取得先机;
互联网医疗正在逐步回归实质,通过互联网实时连接医患的“在线问诊”,也正在一步步工具化,既是医疗服务实现的手段,也是医疗数据的管理平台,还是新兴技术的连接渠道。
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分类
(1) 根据以患者为核心还是以医生为核心。在现阶段以医生为核心的产品会更有利,因为现在医生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以患者为核心应该是互联网医疗真正的关怀所在,但在目前可能更多只是作为理念,但未来最好可以达到这种中心。不过,围绕医生,医院,病人这三个要素的关系组合,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企业:
1)医生-患者连接: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网上轻问诊模式,以及名医主刀、会诊帮等专家飞刀模式,看中医等移动门诊模式;
2)医院-患者连接:挂号网、就医160等线上预约就诊模式,以及后续跟进的公立医院app及微信公众号模式;
3)医生-医生连接:丁香园、医联等医生社区模式;
4)患者-患者连接:抗癌卫士、水滴互助等患者互助社区;
5)医院-医院连接:全域医疗等云会诊模式;
6)药企-患者连接:健客网、康爱多等B2C医药电商模式;
7)医院-药企连接:领健信息、药品终端网等SaaS模式。
(2) 根据流程角度拆分:从就医前、就医中和出院以后三个环节来看,这三个环节上都有很多痛点。同时,也可以按病种来分,可以按场景分,按不同的实施方案,院内、院外分,下面以就医前,就医中,就医后为例来说明一下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做什么:
1)就医前:感觉到有点不舒服,想问一问医生,但是不想去医院,就有了春雨医生。
当决定要去医院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一家医院,就有了很多能够帮助选择医院的企业,包括帮助挂号的企业,挂号网、华康全景、就医160。
2)就医中:当踏入医院的一刻起,又有很多可以改变就医流程的企业,原来我们去医院一个很大的问题,挂号排队两小时,和医生见面十分钟,如果是和陈教授这样的专家可能时间会更少。见完十分钟以后,医生让你拍个片子,在那儿再等20分钟,把片子拍完,再等几十分钟、几小时、几天不等获得检验报告,然后再回到医生那儿拿处方、排队交钱,这个过程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改造医院流程的公司。你可以在手机上能够把挂号、拿片、付费等等环节都能够在手机的移动终端上做。现在很多企业在做这块院内流程改造。
3)就医后:院后管理:再往后见完医生以后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很多病是回家以后需要医生提供一些指导、服务、帮助,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慢病管理,这块做的人就更多了,因为大家都看到这块是很大的金矿,在这块里面又催生出很多既有普遍性诊后回访的公司,也有重度垂直的。可以想象到中国所有的大病,从得病人数超过两亿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到接近一亿的糖尿病,到老年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只要是患病人数超过几千万,就有一个很巨大的市场,就有人在这里面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这使得这个行业就变得非常的热闹,仅仅是糖尿病的病人的诊后随访的企业我们就见过不下五到六家,高血压也是一样,其他的慢病病种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