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

点击关注 |收藏每一个中国人的匠心


日用即道,应得尊重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曾经技术窘迫之下的实用智慧。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1张图片
大漈罐|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素有“云中桃源”之誉。北宋庆历年间大漈先祖迁移到大漈,就开始利用高山盆地下特有的粘土矿物——白善泥制作一种陶器,俗称“大漈罐”。2010年大漈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仅有几位师傅还掌握这门传统技艺。

你问我人生有几个60年,我想,大约只有一个。

守着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可能无法度过的年岁,有一位老先生守着一个罐子就这么过来了,一过,就是60多年。

他的徒弟,本次视频中的采访人,说道:这60多年,大漈罐几乎是他人生的全部。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2张图片
大漈罐传承人——叶其鑫

大漈罐作为景宁大漈乡的特产,它的原材料产自高山盆地下的水田底层土,因而自古取地名为手艺名。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3张图片

这位老先生则是大漈罐的非遗传承人——潘仁根,从14岁学手艺,60多年以来,将毕生心血灌注在泥土中,用一双手转活了无数乡民的生活用具。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景宁当地人都津津乐道,说老先生一生做大漈罐,让传统文化得以存活……

但谁又能想到,在这一份坚持背后,饱含了老先生多少的辛酸和艰难。正如当地民谣中唱到的:“大漈罐,挑担罐,摔一跤,剩条担,肚皮抱牢天喊喊”。

14岁就进窑学习,他第一次接触到陶罐,年少的他或许只是想谋求一份手艺,让自己有个谋生的手段。

18岁,他的认真和耐心,为他赢得了学习制作大漈罐的机会,开始了他与这份传承了300年技艺的不解之缘。

慢慢地,他已经逐渐在乡里乡间小有名气。很多周边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从一个叫潘仁根的人那里买大漈罐,他做的罐子胚薄釉匀,好看耐用。

遇到夸赞他的人,他还会谦虚几句,说这就是老底子传下来的手艺,我不过是还原出来罢了。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4张图片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往日里沉稳好静的性子开始隐隐作急。街坊邻里都开始用方便牢固的铜罐、铁罐,轻便的塑料罐也已经渐渐风靡,一尘不变的老手艺,变得无人问津。甚至自己的孩子们,都不愿意接下这门手艺。

眼看着老祖宗的手艺要失传,他一边着急着,一边更加卖力地做着大漈罐。他想着,趁着自己还有力气,多做一些大漈罐,即使没有人愿意要,但也是个老祖宗的念想。

就这样一做,做到了年近80。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5张图片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6张图片

如果对比过去和现在,你会发现人们的审美,很多时候是个循环,过去流行后过气的style,在未来的某一天又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在经历了半辈子默默无闻的坚持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他,发现了如此返璞归真的景宁大漈罐。彼时,他或许已经是最后一位会做大漈罐的人了。

而老先生也已经停不下来了。

“他83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很不行了,他那时候还是特别想做。大漈的那个泥是很难挖,因为从田底下挖下去两三米 ,至少两三米的泥挖下去,他已经挖了很多了,后面是实在是不行了,他才没再做。”本次拍摄时,他的徒弟哽咽着告诉我们。

一直到临终前,老先生对弟子们说的最后的话,依然是要把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大漈罐,是他离开这个世界前最后的牵挂。

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_第7张图片

我们始终遗憾,老先生已经不在。我们不曾真正去过那个手艺在时代变迁中飘摇的年代,无法完全还原老先生的声音之音。

所幸的是,老先生在那么多个日日夜夜的咬牙坚持,终将大漈罐得以传承,让更多人认可了他的坚持。

而他的徒弟们,尽管在技艺上或许尚未达到他的高度,但已欣然继承了他的精神衣钵,让大漈罐在粗犷中生长出更多的纯朴。


                                                                                 ▲潘仁根老先生的照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质朴的大漈罐,沉淀了老人60年的手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