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71

        那么,绝大多数农村籍士兵,都有自己的“书信未婚妻”现象,对部队的影响是什么?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有百利而未必有什么弊。

        百利一:希望和动力。

        这些准军嫂们,几乎百分百都在鼓励自己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夫们,好好干,多进步,这种激励作用,往往非常有效,也让士兵们感到踏实、温暖,有底气,也有希望。士兵未婚妻远方的鼓励,对提高部队的士气,积极作用明显;

        百利二;军营内外的阻隔。

        军营内都是血气方刚的棒小伙子,处处充满阳刚之气,对军营外的姑娘们往往具有相当的磁力,同样,军营外的姑娘对军营内这些血气方刚的士兵,也有同样的吸引力。而准军嫂们的通信,在中间阻隔了这种军营内外相互之间的两性青年吸引力,这道无形的阻隔,是有利于基层部队的建设和管理的;

        百利三:心理生理的表达。这一点不言自明,对于青春勃发的士兵来讲,家乡“通信未婚妻”,当然是他们心理和生理上最好的表达目标。

        其实,我接触的很多农村士兵,他们都很有意思,也很有情趣。

        进宽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

        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爱好,就是爱读古书,而且一定是文言文格式的古书。

        有意思的是他读古书似乎没有目的,好像就是因为喜欢读而读,就是这么简单。

        1977年特别是1978年以后,国内出版界政策开放,很多书籍开始在新华书店上架,进宽开始用津贴费大批购买古文书,几乎是逢古必买,如醉如痴。

        他生活俭朴,平时节省下的钱,统统买书。

        如《史记》、《左传》、《古文观止》、《资治通鉴》、《说文解字》等,他都买,一本一本精读。

        如此,他得一外号叫“老夫子”。

        曲阳人说话儿化音重,降调多,词汇和普通话也有一些差异。别看离北京不远,还真有些难懂。和进宽交流的时候,我时常搞不懂他的地方语音。

        更麻烦的是,“老夫子”动不动就玩起“之乎者也”这种套路,有时候听他“哇啦哇啦”说了一大串,最终还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连队曲阳人不少,正常情况下,我勉强可以听懂曲阳人说话的七八成,但曲阳人说文言文,我听着就费劲了;曲阳兵大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听得懂“老夫子”说曲阳话,但听不懂他的曲阳文言文话;至于其它人,听他说话,需要猜!

        要命的是老夫子喜欢文言文近乎着魔,说话越来越“穿越”,还特津津有味。

        好笑的是,他给家里写信,居然用文言文,家里回信,老父亲臭骂他一顿,让他说人话。

        他说的当然是人话,不过是2000年以前的人话,估计他在写信的时候,大脑已经“穿越”到东周或者秦汉什么地方去了。

        “老夫子”的外号,牛连长也时不时这么叫他。

        其实他本人除了偏爱古书古文以外,其它方面都很正常,无论是施工季还是训练季,他的人缘和表现都很好,从不偷懒耍滑,也不欺负新兵谄媚老兵或者上级,真的找不出啥毛病,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兵。

        我觉得,他有点生不逢时、生不逢地。

        如果时光倒流2500年,他是不是也会让学生赶着驴车,外出讲学?

        我庆幸的是,能够有过这样的战友,丰富了我的军营生活。

        复员以后,我长期和“老夫子”通信,他还是用文言文,更甚的是,他居然用竖版繁体文字写,我真怕他一高兴,把标点符号给我省了,我就不知所措了。

        记得我让我的大学同学读他的来信,也晕。在大学,我也认识一个曲阳籍地理系同年级的同学照华,特别委托照华回老家曲阳山里看看我的这位“老夫子”。

        照华回来,给我留下如此信息,“你的战友进宽,他已经是2个娃的爹了,我去他家的时候,他跑到矿区挖煤了。”

        1998年前后,“老夫子”打工路过北京,在火车站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说立刻去车站接他,他谢绝了,说是路过北京,马上离开。

        读大学的时候,我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和照华一起去一趟曲阳,但我没有做到。

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7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年12月,和战友大罗,在4连我们班宿舍前,一起回忆40年以前我们在兵营的往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