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腾讯的印象
看回我的QQ号,已经有10年Q龄。2004年的时候,家里的电脑开始拨号上网。那时在放假,没有跟同学互相加Q号,等到开学的时候上电脑课,全班人上机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机房里面全都是腾讯“嘀嘀嘀”寻呼机的声音。
在跟同学的无心攀比之中,也曾经消费过会员、黄钻、红钻、粉钻,这一套又一套的收费系统,有毒。竟然让年纪轻轻的农村孩子,剩下早餐钱来买会员,只为了QQ空间能打扮得漂亮点。
寒假的时候,尤其是过年的日子,天天都在玩泡泡堂,好像不玩腾讯的游戏跟同学脱节一样,从众的信息。父母都在忙着招呼亲戚,然后自己默默在房间里打游戏,可是不专业不热衷,从来没有成为过R玩家。
直到2014年末从事移动互联网行业,对腾讯这家公司才脱离C端的层面去思考,这到底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
02 关于创业
在刚踏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可谓风起云涌。从某个角度看,那个年代印证了一句“名言”——Write the code,change the world。腾讯、网易、新浪、搜狐、3721等创始人,全都是软件工程师,创业一开始,并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式、产品概念,甚至连“产品经理”这个角色都没有。研发团队将一个具备功能性的互联网服务做出来,用户免费或付费使用,随着环境的放开,风险投资助力,才慢慢形成一个与美国、日韩、欧洲不一样的互联网环境。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美剧《硅谷》,初创团队的窘迫与坚韧,《硅谷》演绎得非常棒。产品、研发、市场三大核心能力合伙人,能够互相磨合,并各发挥所长,在腾讯初期,这样的能力与关系,就像民主社会的总统、国会、法院分别代表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创业往往跟冒险二字牵扯在一起,而创业成功的概率,腾讯的创业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初创期险遭公司被卖掉、互联网上市公司遭遇股灾,到后来的围剿QQ、3Q大战,腾讯每一次逢凶化吉,有各种成功学因素的影响。企鹅,唯独能在南极生存,不是说它是最强大的,只能说是最适应环境的。
03 务实
这是广东人、潮汕人做生意特有的品质,他们可能不相信奇迹,缺乏戏剧性人格,但是这让他们的团队能在竞争中走的更远。
在足球比赛中,伟大的球员在进球的一瞬间,他首先表现出的是惊讶,然后才是开心兴奋。每一次的射门,他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当成功的时候,才能稍微放松一下。腾讯做产品获得成功之后,也是继续专注于产品体验的优化,积聚下一波爆发的能量。
04 关于管理与战略
腾讯的管理模式,从几次内部架构调整来看,传统企业的产品线不像互联网公司,尤其是腾讯这样大平台公司,连创始人都搞不清有多少腾讯有多少个产品。传统企业的架构按照职能可以划分为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职能部门,是金字塔式管理层次,信息传递从创始人传递到执行者可能效率非常低。而腾讯的事业群结构,扁平化管理,让每个产品负责人能决定产品从雏形到形成再到成熟运营,以此达到快速应对外界竞争和迭代。毕竟在互联网竞争白热化,抢先占领用户心智比任何都重要。
但是一个公司的文化90%取决于创始人的性格,专注于产品和用户体验的马化腾,性格内向,带有一点理科生的沉稳和谨慎,让腾讯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封闭”的状态,对产品的克制,在前期就表现出来,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关键帧。
第一个是融资,股权融资和稀释,很多创业者在这上面摔跟斗,面对高估市值,创业者接受投资机构虚高的估值,一旦商业模式不能够符合这市值,投资人撤场,项目也跟着黄了。马化腾在接受外部投资的时候,刘炽平给了一条忠告,那时QQ怎么赚钱还没很清晰,他建议马化腾,先不要把估值做得太高。而事实证明是对的,对腾讯的长期发展,只有得到市场充分验证的市值,才是真实的、健康的企业融资之路。
第二个是“不互通”,刚开始的腾讯,被媒体指责不开放和抄袭之王,当QQ这款即时通信产品收获越来越多的用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竞争对手,比如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网易等门户网站对腾讯进行围剿。此时为了增加赢面,不顾用户的感受而强行联合互通,过分关注竞争而非用户,即使百团大战围攻QQ,QQ依然屹立不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在同质化产品面前,每个用户接触不同产品的机会均等,哪个产品让用户用的爽,那个产品最终成为市场领导者,一旦用户心智这道壁垒形成,改变就变得非常艰难。
05 产品与用户体验
在《腾讯传》多次提及的产品经理对用户的深入洞察,在江湖上流传的是,百度以技术见长,阿里以运营见长,而腾讯则是以产品见长。即使是内向的马化腾,他的几次公开/内部演讲,基本都是围绕产品,那腾讯在产品上有什么可以让它独步天下的秘诀呢?
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首先你必须成为该产品的用户,把自己当成是白痴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你忘掉自己的智商,贴近一线用户,去发现需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复制的腾讯经验,中间隐藏无数技术与产品、产品与设计的撕x,于是我们说到“执行力”的问题。
腾讯保持对产品的敏感度,是执行力的前提。体现在什么呢?从创始人自上而下的强执行力,马化腾以“邮件狂魔”的形象促进每一次的产品优化,腾讯所有的高管都必须参加的10场由资深互联网的观察者组成的沟通会,可见每一位腾讯人,对外部的意见和建议保持敏感,这也是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时刻警惕。它不是盲目追求与外部产品的竞争,而是内部的自我“净化”,在腾讯每个产品主页,都会给用户提供一个意见反馈的途径,也许我们遇到问题会直接想跟产品负责人反馈,觉得说所谓的意见反馈只不过是形式。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数千条App Store的评论下面,真的有喜欢你产品的用户来反馈真实意见,我们需要珍惜这些反对意见,正是这些反馈意见,促使产品一步步完善。
不过,这本书提出的张小龙的一个观点,他认为,pm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的需求。这样的pm不是不存在,但这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且能够走在潮流前端的pm,随着大数据深入分析了用户的互联网生活,这个庞大而具象的关系网,对于挖掘用户需求是起到“排查”的作用,2016年国际社会诸多的“黑天鹅事件”已经警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数据和图表。
06 创新
“谁提出,谁负责”,在腾讯内部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创新,创新对于有着百年目标的企业来说,是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在这里说的创新,不是凭空创造一个产品,而是根据已有的产品优化版。一直以来,腾讯都背负着“抄袭”、“山寨”的恶名,直到去年2016年的Chinajoy上,有人拿着指控腾讯抄袭的横幅,在腾讯的展位上示威。
大家有一个思维,认为腾讯拥有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拥有基数最大,黏性最强的互联网用户,只要做出一个产品,它就拥有强大的流量和人口红利,迅速击垮竞争对手的创业者。
但是我认为,腾讯确实有抄袭之嫌,但是腾讯最厉害的不是照搬,而是在照搬过程中的细微创新,从韩国代理回来的游戏,就连射枪的声音都要仔细揣摩以满足用户的游戏习惯。往往这些细节就是决定一个产品的成败,一个公司的盛衰。
最后说两句,腾讯的伟大有历史潮流的原因,也有创始人团队的坚守和努力。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企鹅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