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杀令

今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二十三岁的大三学生,在自己家里上吊自杀了,在这个学生的手机里,家人发现了一天中130条催款短信,同时还有学生生前借款时的录像视频,该学生的父亲告诉媒体,自己为儿子一共还了25万元的校园贷款.....这是一则悲剧,是个体的悲剧,也是群体的悲剧.

追杀令_第1张图片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武侠电影,一个武士,被很多高手追杀,武士倒下前说出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台词"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感觉这个学生同样,也是倒在了"追杀令"下.但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为什么会借款?一个家庭可以为这个学生还贷25万,只能说这个孩子是上得起学的,基本学费与生活费是可以保障的.但为什么还要借款呢?

链条一: 想要更贵好的物质享受,除了温饱,人性最底层的两种欲望: 性与支配.需要找到更美的异性,享受更加舒适的物质,但自己本能又无法获得,就通过借贷或其它来钱快的途径开始操作.而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个学生,不是亡命徒,大概还不太愿意去大街上发海报每天挣100块,所以就找"网络贷款",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其次,借款不用还吗?自古以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借的钱是一定要还的.那贷款利息不高吗?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是正规国家银行贷款都比存钱的利息要高得多,何况是网络贷款呢?一定是高得离谱.这种风险事先不知道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作为一个年满二十三岁的大三学生,无论从个体人,还是社会人的知识储量上,一定是了解这种风险的.

链条二: 因为借贷这个坑有人填.谁来填呢?那就是自己的亲人,准确的说就是主人公的父母.他们帮助这个学生还了多次借贷,所以对于当事人的父母来讲"孩子欠下的钱是要还的",而对于主人公来讲"我欠下的钱是有人还的",这两种逻辑一旦启动,借贷也就是变得顺理成章了.

再次,父母还款时有犹豫过吗?我想一定有的,一个方面不希望孩子继续借贷,平常话里话外沟通教育肯定是有的.另一个方面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太远,更不希望孩子被人追债,甚至坐牢.

追杀令_第2张图片
父母不易

链条三:孩子从小没有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说得简单点,就是不知道挣钱不易,成年后,想一时纠正,很难.我就见到这样真实一幕,一个清洁妈妈满头大汗,当女儿来找她要钱时,将揣得好好的一百元递给孩子,结果这个学生孩子一转眼就买了5杯奶茶(16元一杯,与同学一起"分享"),时至今日,我仍然舍不得喝16元一杯的奶茶.所以孩子从小没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长大后得走很多弯路,有些可能是致命的.

最后,借款不需要抵押吗?估计都要,不管是自己的名誉、财物、不动产等等,肯定都是要的,那学生可以抵押的是什么呢?我想除了自己真正学业名誉/发明创造等,就只剩下自己的脸.前者有真实价值,后者是虚拟价值,在虚拟价值前,一切都显得不真实.

链条四:缺乏有效监控,这种监控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法律层面的/社会层面的,都是缺失的,这样的新闻不是第一起,如果不加严格管控,将也不是最后一起.如果用生命都无法换回觉醒,那代价就会一定比生命更高,将是很严重的.

所以,这张“追杀令”发出者就是自己的亲人,而执行者是这个大群体网络,定义这张追杀令时效的却是自己.


追杀令_第3张图片

特此向故去的生命表示遗憾,对主人公的父母表示哀伤(同时也在警示广大的父母及每一个宝贝)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