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 我的成长

无论是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学爱好者还是做为一个有着五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读书方面我都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仔细想一想我的读书历程,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学生时代的兴趣阅读。第二个是工作阶段的功利阅读。兴趣阅读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和小说,这种趣味性的阅读比较轻松,简单,读起来没有压力。而功利阅读,主要是阅读一些专业理论性知识性书籍,这些书籍读起来比较吃力,费脑子,而且有些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它,甚至阅读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但是为了提高业务知识又不得不去读它。然而这一部分书一旦被吸收,自己的精神层次理论体系都会提升一个新档次,其实它们对自己的影响也要更大一些。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读书史。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我的读书经历。

小说开启阅读之门

小时候没怎么看过课外书,一是因为身边没有课外书,二是因为老师禁止看课外书。一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就是这本书,从此带我走进了阅读之门,走进了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或许和三国结缘是一种宿命。因为从小我就喜欢历史,而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三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那种场景,里面全部都是关于武将打打杀杀的场面,男孩子又喜欢看热闹,当时虽然流行读武侠,但我没机会读这类书。我读三国和读武侠的感觉却是一样的。读完三国,我又开始读水浒。读完了水浒,我又读了《围城》。到了大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小说我都开始涉猎。印象比较深的外国的文学名著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名人传》,这些书都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有些书,可以影响一生

当然对于中国的古典小说,我非常钟爱,像三言二拍啊,《聊斋志异》啊,这些都很好看。下面我要重点说一说《聊斋志异》。我们小时候看过关于它的电视剧,于是就留下了一个印象,聊斋是一本关于鬼怪故事的书籍。但是当你真的翻开这本书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写鬼怪,而在于刻画人性。正如郭沫若对它的评价:画鬼画妖高人一等,刺鬼刺疟入骨三分。作者其实是借着写鬼狐的故事,来讽刺社会的黑暗,世道的不公。再比如写到书生频繁落第,一辈子直到终老都考不取功名,其实就是在讽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当然书中更多的是描写人鬼之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相恋的爱情故事,鬼怪也可以有自己的爱情,她们可以很善良,为爱情而不顾一切。书中的人可以很邪恶,为了金钱,为了名利,可以比恶鬼还邪恶。

人不如鬼,人间不如阴间。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值得我们反思、讴歌、同情和感动。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最主要的是,我通过对它的阅读,增强了自己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记得当时读它的时候,我只是借助了文中穿插标注的个别词语的注释,就基本能读懂全文。而不需要像读《史记》那样,要借助大段白话文的翻译来理解。

再来说一说《史记》这本书。这本书是司马迁个人的发愤之作,因为他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深受宫刑之苦。他心里面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和不满,所以他在行文之间也夹杂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我们在读《史记》这部书的时候,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充斥在书中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我把它归结为正直之气、正义之气。这股气势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夹杂在每一个章节后面的“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指的就是太史公说了什么?是他对这个章节主要人物的自我评价。同样在《聊斋志异》中,每个故事的结尾,也有一个“异史吏曰”。这个“异史吏”,指的就是蒲松龄。他在“异史吏曰”里面,总是会发表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这个“异史吏曰”和“太史公曰”是一样的含义,都是作者针对本章节前面所描写的人物或故事作出的一个简单评价。至少从写作结构上来说,蒲松龄模仿了司马迁。

这两本书,对我以后阅读文言文和写作风格的养成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写作要遵循实录精神,要有感而发,要满含正义的声音。

提到文言文,还不得不说另外一部书《论语》。这本书通俗易懂,是非常浅显的文言文。在内容上,它集结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全部。作为中国人,不能不读这本书。另外如果大家想锻炼文笔的话,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目。

文艺理论阅读,在摸索中前进

以上我说的这些是兴趣阅读和半兴趣阅读。接下来我再说一说有关专业知识的理论阅读。大家不要听到专业理论这个词语,就觉得很头痛。其实有些专业书,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力。比如说影响并直接指导了我写作的朱光潜的《谈文学》。

在这本书中,朱老先生告诉了我什么叫文学,什么作品是好文学作品。除了文学之外,他还谈到了写作。如何去构思文章?如何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如何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更加顺畅和流利?这是一本综合了读书指导和写作经验的书。如果我能够早一点读到这本书。那么在我早年的学生时代,在读书上会少走很多的弯路。读书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同样朱光潜的《谈美》《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我都看过,并且受益匪浅。

另外一本不得不谈的文艺理论书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最短浅的词评。虽然短浅,但王国维对词的总结却是那么的到位。不管是对词还是对词人,王国维总是能够用寥寥数字,就概括出一个词人和他的写作风格。“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本人纯以词作境界的高低来评判词人作品。他把李煜和冯延巳的词作评为一流之作品。

他还能用词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概括词人的写词风格,这多少有点像金庸小说中“以其人道,还施其人之身”的味道。

另外,他还把不同诗人之间作品拿来相互比较,把词人和诗人作品相互比较,把一切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拿来比较。但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其作品内容的立意之高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给了我读书方法上的大力指导。以后我遇到大家名家高格局的书,就细看精读。而对于一般的末流书籍就略读,跳读,翻读。我还经常在网上参与写书评的活动。我经常利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分析书籍,评价书的好坏好低。

学科专业书籍,让业务能力直线提升

其次再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在这方面,我极力提倡大家去购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丛书。在这个书系里面,一般都能够淘到好书。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众所周知,王崧舟作为小学语文界的大师级人物,在我们小语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集他诗意语文教育思想大成的就是这部书。在这本书里面,王老师用了七讲,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诗意语文教学的理解。里面包括什么是诗意语文,一个人的语文教学修炼路径,自己的备课要诀,阅读教学评价语,语文教学三重境界,自己的读书生活经历。

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直接上了档次。我还有幸听过他的公开课。课品即是人品。听他的公开课就像读他的书一样,有种生命的厚重和沧桑。这本书乍读起来有些吃力,但读完之后回头一想,又大有收获。

读王老师的书有一种厚重沧桑之感。他的思想大气深邃有境界。读他的书,不仅能够了解到他独特的语文思想,而且还能够学习到他流畅的行文表达。充斥在他讲座之间的是一种哲理的辩证,禅宗的味道。这里面记录的是关于他到大型活动和培训去讲课的讲演录。不仅读起来流畅,听起来也吸引人。

王老师是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把读书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人。他知识非常的广博,书里有哲学,有禅宗,还有武侠,里面有关于他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树,还有他上课听课的一些案例分析。所以可读性非常强,有着明显的深深的代入感。读着他的书,你会不自觉的就被吸引进去。虽然这是他十多年前的讲座内容。但至今仍然不失它的味道。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一个语文老师读的书越多越杂,课堂就越厚重。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本薛瑞萍老师的教育故事散文合集。一个小学老师怎么可以那样地热爱他的课堂,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语文?在这里面有着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着他作为教师,对于教育的迷恋。有他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札记。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除了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之外。最主要的是薛老师的真实。薛老师并没有一味的为中国的教育唱赞歌,相反,针对一些教育现象,她直接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另外,在教育问题上,家校配合,一直是困扰着老师的一个问题。在网上也经常曝光很多不好的家校关系。对于一些难缠的家长,她同样也能够如实的真实的说出自己的心声来。她的教育故事不同于,以往我经常看到的那些老师通过单方的努力,通过和学生谈话,沟通,鼓励等方式就把学生改变的故事。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因素之下,有时候老师的能力,往往是微小的,家长的作用才是主要的。不过虽然她感到自己的力量微小,但她仍然杯水车薪的去努力着。

薛老师,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真实。去年的时候还有幸能够去杭州听了她的讲座,当面聆听他的教导,她的讲座观点犀利,富有激情,一如她的书。薛老师说我就是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她本身就是语文书。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多读书,把自己充实成一本书。

另外汇集了窦桂梅老师教育思想的《玫瑰与教育》,朱永通《教育的细节》,吴飞老师《不跪着教书》,这些都是良好的教学理论书籍。《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这样的期刊杂志,也都代表着教育的最前沿信息,我都坚持征订,让自己随时跟的上这个时代的节奏。自媒体时代,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也常常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在第一时间内阅读到王老师的文字。

在阅读的路上我一直没有停止。我曾经尝试着去投稿,分别在《教师月刊》和《江西教育》上发表稿件。投稿的成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阅读和写作的路上,我还会一直走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阅读 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