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看完刘易斯《城市发展史》,我决定写写读书笔记,梳理一下所思所想。想来老师一直叫我去看,现在才在图书馆看完。

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设计师们的杰作


一开始拿着这本书看开头,确实索然无味,感觉一开头讲的是历史哲学之类,所以就去看《简明世界通史》做些基础知识准备,一直看到美国独立,拉美解放。这样接下来才又去看《城市发展史》前几章算是硬着头皮看下去了,不过依旧无聊,感觉刘易斯基础资料在古代依据不多,所以大谈其他一些东西,批判汤因比皇皇巨著《历史研究》一些观点,批得不亦乐乎,又频繁引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感觉他有点词穷。毕竟遥远而又神秘的古代,不能说望尘莫及,大多问题也只好望其项背。看到第八章才感觉有了干货,开始讲古罗马帝国的罗马城的下水道、供水管、广场、剧院、浴场等一些城市设施。我才兴致勃勃地进入读书该有的状态。

刘易斯认为确定城市的因素是艺术、文化和政治,而不是所谓的人口数目。在我看来,他是一名忠实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说,房屋只构筑了镇,市民才构筑了城。而交通运输发展使各地区得以互通有无,平均所余物资。古希腊城市规划着重与美化与城防,古希腊人民善于经营港湾和丰腴之地,而后来的古罗马在筑路技术、给排水方面贡献很大。古代希腊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业未道德化,而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商业道德亦是败坏的。一个城市在规模和范围上应当使居民既有节制,又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这是古时候欧洲人民所觉得城市该有的性质,然而现在逐利的社会,浮华的都市里很难找到一块休闲安逸的场所,恶劣的空气更不用说。我们的时代流行工艺,而不把人与空气、水、土壤等其他有机关系,看作一切关系中最古老的关系。古欧洲人民相当残酷的本性,在古罗马时代表露无遗,下层人民只是上层人士的玩物,角斗场真的好残酷,扒光了衣服扔到狮子嘴边的少女,贵族们喜欢观看别人惨死的样子,人的兽性于此,很是无语,感觉中国确实好许多,至少残忍比他们少。后来人们看歌剧,但观者如云听不清,就变成了哑剧。在中世纪,政治单位、军事单位、宗教单位之间关系并不和谐。由于古罗马帝国创造了一种手段以扩散其权力与组织,不这样就难以把帝国均衡起来,但后来导致国家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分而治之。


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幻笔水彩绘画

在西方,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一直相爱相杀,政教不一,教会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神学说是罪恶起源论,人本是有罪的,所以要赎罪,赎罪的赎金,包括金钱、土地等是教会丰厚收入的来源。那时候的中世纪古城有浓郁的乡村性质,只到13世纪,城市的格局与形式才固定下来。

刘易斯对古威尼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式给予好评。别的城市错误发展模式,中央集聚大团块,十分拥挤,向四周盲目蔓延。威尼斯是一个海边岛屿组成的城市,全城有6个邻里,每个邻里有自己功能分区定位。177条运河成了邻里交通线和分界线,实现城市功能分区,是一座十分旖旎的水上城市,至今中世纪漂亮的哥特式总督府依旧屹立于圣马可广场周围。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有车,交通日渐混乱,1928年“雷德朋计划”实行人车分离,路权慢慢开始明确。刘易斯认为从生态上讲,城市与农村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谁能离开而独立生存下来的话,那是农村,而不是城市,是农民,而不是自治的城镇公民。不过而今看来,一旦爆发核子大战,均会无一幸免,但无疑城市会遭受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但几乎中西方一样,城市在技艺与发明上的胜利,使城市瞧不起农村。

中世纪到处弥漫着巴洛克的气息,气势恢宏、豪华气派的巴洛克风格,却很讲究卫生,虚有其表,而无多大用处,刘易斯对巴洛克是批评的多,赞扬的少。资本主义、战争和技术作为现代国家进程的重要因素,助推了巴洛克一把。我觉得刘易斯的思想更加追求经济实用、陶冶人性,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市政当局榨取百姓油脂用于不切实际的奢华,总之他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这点我很喜欢。按刘易斯所说,巴洛克风格的运用于城市规划造就了许多灾难,修建宽且直的军事大街,不顾历史文化强拆。轻视城市除交通以外的所有功能,城市规划时对城市平面几何图形情有独钟,巴洛克规划师不管城市功能怎样,不管对于市民好不好用,规划图几何图形看起来漂亮最为重要。但巴洛克设计爱好者还是有过成功的,莱舍比在伦敦规划上提出“黄金弓形计划”,弯曲泰晤士河得到一个弓弧形,弓的一端是圣保罗大教堂,另一端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弓上的箭是一条新开辟的大道,这条大道飞越滑铁卢大桥,直指伦敦的心脏--不列颠博物馆,刘易斯对此表扬一番,但他说这实际不是巴洛克手法,而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规划师们的手法,可见刘易斯对巴洛克是有多么痛的领悟。后面又谈到朗方等人的规划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完全以交通为主的规划,难以让其他城市功能生存,摧残了这座城市。一个处于幼年时期的城市,没法使用为一个成年城市规划的一切,后来城市成长了,时代风格变了,不再可能挽回,因为巴洛克机械的体制不允许发展、适应和更新。一个规划光图外表好看,而不注重实质的服务功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现代的城市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市场,城市在高度上楼越修越高,上不封顶;在平面上,城市向四周蔓延,吞噬了郊区,城市越来越拥挤了。刘易斯特别反感城市扩展而漫无边际,他认为这样会使人们生活在城市享受的服务水平越来越低。而商业的逐利,城市大片土地被用来开辟大街,快速路,可交通依旧拥挤,车辆行驶的速度比当年马车的速度还慢一半,1907年纽约交通调查研究,那时马车的速度是18.5公里/小时,而今天的小轿车缓慢的在城市马路上行驶。而那样的商业思想错误在于过分强调那些最能赚钱的交通方式,而忽视步行者的作用,忽视保持灵活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刘易斯夸赞了两个城市,一个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另一个是英国巴斯。阿姆斯特丹把风俗习惯与制度、个性与机会在最为恰当的时刻融为一体。


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城市的边缘应该有这样魔幻的森林可以散步~2333

19世纪产生新城市的力量是矿山、工厂和铁路。但大多数底层人民很难煎熬,生活在极不卫生的条件下,后来油脂增加,肥皂不再作为奢侈品而普及大众,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以及像缪勒、伯纳德、巴斯德、李斯特、南丁格尔等一批卓越的医学大才出现,人的寿命与卫生才有大的改善。

19世纪,富人们害怕穷人的肮脏与不卫生,产生瘟疫等病害,他们开始驱逐贫民。中产阶级对大城市混乱难以治理而沮丧,他们无奈地搬去郊区,同时也是他们逃离公民责任的一种体现。确实郊区环境宜人而悠闲自在安逸,郊区人民和农村的乡绅人均寿命最长。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开始扩张,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连接,组成连绵区,吞噬了乡村和郊区,刘易斯特别憎恶连绵区,连绵区是一个混乱与错误的发展方向,涌入郊区会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拥挤不堪。他认为城市之间应该像人体细胞一样有机分隔。他很喜欢霍华德关于花园城市的构想,把人口、居住密度、城市面积加以限制,一切组织得很好,能执行城市的功能,如商业、工业、教育、行政管理等,同时配有足够的公园和私人园区保证居民健康,生活安逸,使整个城市环境变得相当优美,让城市与乡村结合,而不是与另一个城市结合连绵区,导致周边乡村和郊区消失,城市外围再加一圈永久的农田,确定边界。这样能给居民带来永久性收益,而不是逞一时之快,盲目逐利。听起来这样城市确实很美,生活应该很美好,然而当下为什么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的城市,估计人已经物质话了,已经浮华,已经不需要所谓的熏陶,只为赚更多钱。


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第4张图片
航拍纽约

刘易斯也反对大搞不切实际的交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现代城市过分追求速度与空间,一个有效率的交通网络应该是满足各式各样的需要,光向小汽车看起不行,光靠速度无用,一公里内快速运送10万人的有效方式是步行而不是小汽车;散步聊天一小时走3公里都太快了。刘易斯批评了洛杉矶,洛杉矶追求速度与空间,占用原来的郊区,排挤了公交系统,对居住生活和休闲娱乐带来巨大破坏性,空气质量也不必说。

爱默生说过,人生中每一天都应该过得美好,但是应该是每一分钟都过得美好。大都市拥挤带来经济社会损失是惊人的,那么现在那些治理拥挤代价同样惊人,比如单双号限行等交通管制,迁出北京的北京等,最终还是得不偿失。我很赞成这条法则,我们始终要把人与空气、水、土壤等其他有机关系,看作一切关系中最古老的关系,这样的价值才算永恒的价值,才会使城市健康的繁衍生长。


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第5张图片
姜太公般老头在孜孜地读书

最后我想抒发一点感慨,说实话我是一张白纸,看了书之后,别人在白纸上涂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大师在你上面涂画,自然裨益良多。本文大多是对刘易斯观点从我的出发的总结,看完《城市发展史》和《简明世界通史》,总的来说,西方社会要残暴许多,兽性更烈一些,虽有人说中国古代儒表法里,但毕竟号称礼仪之邦,没有太多像西方社会明目张胆的残忍。我很同情与悲悯在古代等级更为森严社会生存的劳动人民,人生而平等也只是在狭小范围内麻痹自我认知的措辞,阶层的晋升在如今社会依旧颇为艰难,剥削虽然大大减少,但依旧存在,驭民可以,但愚民就不对了。书至经典,大抵都没有白看的,集思广义,才能触类旁通。城市除了丰富的物质,也需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和丰富内心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