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州大学
转载人:黄元香
作者:蘭小伊
这本书很有深意,以至于我失去了一些勇气,生怕我拙劣的文字万万不足以表达。
作者在序中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而读者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一部分社会,这一部分人物,从而由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思到自己。
主人公方鸿渐,一出场就引起我的鄙夷,因为他弄虚作假,买了一个假文凭。除此之外,跟鲍小姐牵扯不清更是加深了我的反感。但往下看去,似乎一些事放在那个年代又是可以理解的。当然,理解并不代表赞同。这个没有真才实学、胆小软弱、好面子的人,跟苏文纨,唐晓芙以及孙柔嘉这三个女人的故事慢慢展开。从爱情,事业,到家庭,方鸿渐身陷一处又一处“围城”,也都以失败告终。
方鸿渐虽然缺点甚多,但无疑他是善良的,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主,却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人。他的爱情,大抵是给了唐晓芙。方鸿渐后来说“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唐晓芙应该就是他最好的那颗葡萄,但这个可怜的人并未开始恋爱,就已经被结束了。
苏文纨是我不喜欢的一类人,尽管有一些学问,却高傲自大,自作多情,甚至后来还走私货。即使有了心仪的对象,也不愿放手对她表达过爱意的其他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往自己身边安着好几个备胎。也是由于她的存在,唐晓芙不可能跟方鸿渐有所发展。
这并不是一部仅仅描写爱情的书,但里边确实有跟多让大部分人感同身受的话语。
“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被摆布呢?”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譬如娶了苏文纨,我这次就不能跟你同到三闾大学去了,她要强着我到她爱去的地方去。”这是赵辛楣说的一句话,他等了苏文纨很多年,最终苏嫁作他人。
“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是对失恋后的方鸿渐的描写。
“他想也许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这是方鸿渐的心理描写。
“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方鸿渐想起这句话,心想,“我偏不愿意女人当我是饭碗”。事实上,后来他跟孙柔嘉结婚,也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好饭碗。我只期待,作为女性,饭碗可以自己给自己,拿丈夫当饭碗的时代,就让它过去。
至于孙柔嘉,她聪明,但有心机。跟方鸿渐虽然也有过一些欢乐的日子,但婚后更多的是争吵,他们也在一次没有刹车的大争吵后分道扬镳。全书在这里结局,但方鸿渐的人生没有结局。
方鸿渐其实也有过“雄心壮志”,但他的确没有多大的学问,也不善言辞和交际,加上没有恒心,好面子,便在庸碌中渐渐地失去了他的雄心,所以他的事业屡屡受挫。往后的方鸿渐,如果能对自己作出反省和改变,或许他可以有一番作为。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所以很多人都庆幸,唐晓芙没有嫁给方鸿渐,这点也显示了作者对唐的偏爱。假使唐与方鸿渐结婚,生活也会诸多磕绊。方鸿渐并不是女生心中期盼的伴侣,责任,疼爱,他都给不了。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写过:
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仅仅结婚是“围城”吗?纵观方鸿渐的经历,他得到女性的爱慕时不免高兴,但对方稍作纠缠,他便害怕负责。到三闾大学任教也是,去之前欢喜,之后时常想着逃脱。他的婚姻更是。
人生处处是围城,也许现在你努力想得到的,到后来就是你费尽心思想逃离的。
之所以自觉被束缚,被围困,不仅仅是因为喜新厌旧,还在于选择,在于能力,在于心态。
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怀着热忱的心,期待着走进大学,挤进“城内”,没成想遇到了一个无趣的专业。有的人会退一步,重新考试,重新选择,冲出“城外”;有的人自甘堕落,全然不顾自己之前的努力与未来;有的人强撑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尽力不被人淹没;有的人尽力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得到了满足感,也收获了乐趣。
同是一座城,却造就了不同的人。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如此形象,如此真实。
全书语言诙谐,却又不乏讽刺意味,所到之处总叫人敬佩之余多些反思。写到此处大概可以罢了,只是在心中留下的烙印当久久不能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