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一个个理论名词术语,把我的脑袋搞晕了。果真是太费脑子的不接地气的一概记不住。我能记住的都是自己直接和间接学习的,所以这就是命吧,但是我不认命。

呃,扯远了。回归正题!写几点读后感

①其实我就一普通人,到现在还混日子呢。而我婆婆就是普通人才,她总是能挣浪尖上的钱,即小容量的市场她总是头部。前几年当月嫂工资一万多每月时,她已经拿到了且开始立马转行做催乳师,等到催乳师铺天盖地时她开始做产后修复,也许下一步她该开体验店了。她的利益回报只和自己的绝对绩效挂钩,一旦不再单干需要管人,规则又会发生变化了。但对普通人来说,改善经济条件,捞偏门却是一条正道,这里的偏门我的理解就是小容量经济,呵呵,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发展趋势,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②关于婚姻的选择与否,对我这种自由主义而言(这在集体主义教育体制下只是一小撮人,现在教改好歹提到了关注这部分人),完全顺其自然。在自己可以够得着的范围选择了一个本性善意的人就够了。至少我觉得总体资源评估是差不多的吧。虽然心比天高,但是心里明白自己要的都得自己奔,这个蒙不了自己的。虽有小心眼儿盘算着,但本分多大的胃吃多少东西,这坎儿过不去啊,真有自知之明。我图的只是两个人共同奋斗自我成长,这是句一本正经的废话。所以最终确定放在了本能上,即对这人有生理冲动能聊的来关键时候有担当就可以了。我妈当时问我选他的理由,我记得非常清楚。这有啥,我有信心,就我和他街边卖早点,也是这条街卖得最好的。嗯,就算现在带着俩娃,打架吵架都干过,我还是有这信心。随他自由,万一不是做生意的料,回家带娃,我出去挣钱也是极好的。这正好给了我自我突破的机会!

③关于成本计算,我的体会就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对于种种色色的买家,卖家都有实战分析,整天和人打交道的,就算是个傻子也有个重复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反射。而买家却没有这样的环境有意识锻炼,买家通常有需求就买,或者感觉好不好的体验都买,这个恐怕得研究消费者心理学去了,变数太大,临场应变。在消费能力范围内,究竟选择最贵的还是最便宜的,其实说不清。谁花钱谁做主吧!现在连信贷消费都来了,那储蓄卡消费者反而成了相对优势,要成为绝对优势只需要关注1后面几个零吧。

班长的红包点了,哈哈又给自己下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