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潜意识?
如同我们每个人在降临尘世之时,所有人的标准配置几乎一样,
研究潜意识,就像在研究工具本身的特性一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像对游戏规则的精通,就像对操作系统的熟知,
我们对自己这个从出身起就拥有的原装标配的知之度又有多少呢?
始于了解,终于驾驭。
思想这匹野马,也肯定会有被降服的一天。
你可以“一心三用”的潜意识自动化进程
想象此刻你身体里汩汩流淌的血液,不分昼夜的新陈代谢,你不小心割破却不久后神奇自愈的手指,你目斜八方,手和键盘却天衣无缝的配合,你身处繁华地段却依然可以边聊电话心不在焉地驾车,同样的还有,织毛衣的家庭妇人,脑海中同时构思着晚上的菜谱,钢琴家们娴熟的双手飞快地在黑白琴键上游移,可是脑海中早已天马行空的想象。
这些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不用特意关注却能自由协作,彼此完美配合的身体器官,你不用痛苦转动大脑,仅凭感觉就能手到擒来的动作,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可以轻松瞒天过海的跨越你意识的边界,毫无差错的,精准万分地指引着你生活中的一切?
科学界对这种“一心三用”行为的解释叫做“潜意识的程序化记忆”。即那些我们未曾觉知的占据99%的潜意识,它不仅自行受命掌管着我们身体内部的一切生命机理活动,还同时忠诚、敏锐而细致地收纳和记录我们的“五感”所感知到的一切。
且当我们的某部分思维和肢体被有意识的重复次数越多,这部分记忆就越会像一点点被镌刻,久经时光而最终永不弥散的存在了。这也就是,有意识的神经兴奋模式的支配作用逐步被记录并取代成的过程,无意识自动化终于接管了它所熟悉的一切。
这也是关乎“习惯性”和记忆遗忘曲线的真正有说服力的由来了。
为什么人们很难改掉坏习惯?为什么人们做事的热情难以恒久持续?如果我们先触及源头,人们行为的所有成因,或者研究一切成形的所有要素,是不是就可以从根本上撼动我们所有坏习惯的根基?
所有的源头其实都指向一个:坏习惯太过于熟悉,好习惯闻所未闻,甚至完全陌生。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难以活得酣畅淋漓?
1.视野过于狭隘,终其一生的所知所遇所闻,未曾有过一丝强烈的触及内心的,关乎“我渴望成为”的对别人人生体验的震撼和向往。
2.盲目对时间的管理,而忽视了积累的效用,即我们究竟可以运用时间这把利器把自己打磨成什么样?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将之这样一种自我管理的手段。先竭尽可能地去接触去收集所有你钦羡,你向往的人,研究透他的思维模式和所有的良好习惯。甚至于从他的人生经历、所阅之书,所说之思中去点滴挖掘跟他相关的所有讯息。
然后不间断地照着做啊,从思维方式到学习方法,从文字间,从谈吐间,去抓取一个人身上所有跟其人性本身相关的美好品质。我们最终要完成的,是要学到借由他的视角来窥看世界的方法,以及他已久历人世,所有已成体系的智慧。
读好书,看好的电影,听最美的音乐,接触最优秀的人,尽己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这无疑是提升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创造不间断地灵感源泉
灵感思维,作为人类最奇特、最具活力而又神秘莫测的高能创新思维,往往令古往今来的创意大师、发明家们趋之若鹜,其爆发时犹如大自然的闪电迅雷,电光火石稍纵即逝,来去不止,却又往往极难重现。
百科上对灵感思维的诠释:人类长期思考后,经由潜意识内在对知识、信息要素的激活后,产生的一种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闪电式飞跃的高能创新思维。
此番话将灵感思维的来去踪迹阐明得十分清楚。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
首先,灵感思维是人类长期思考后的产物。显意识需向潜意识先传导问。
其次,潜意识通过对已存有信息的加工组合来完成内在咀嚼。
第三,潜意识必须要向显意识飞速传阅后,灵感出现。
灵感,为什么是长期“厚积薄发的结果”?
科学界曾对那些经常从事创作的诗人、文学家及科学家的研究后发现,这些创作家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早已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存留了大量的本专业素材,而当他们想要有一个创作或意向发明时,就会向自动化思维(潜意识)发送,经由潜意识的自动化思维系统进行排列、组合、加工出所需要信息。而整个过程我们的显意识是完全感知不到的!
我们的潜意识显然是一个无需你知晓,无需你管辖,而可以完全自动化生产的“信息加工厂”!
长期的思考,能有助显意识不间断地将问题传导给潜意识,而信息的数量和广度,以及相关性是让潜意识快速加工到完美成品的关键因素!
“长期积累,偶尔得之”是句真理,原来,想轻易获得灵感真的没有捷径可走。
对信息贪婪的摄取,好奇心引发的大脑的积极探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美妙世界,有多少精彩纷呈的人、事、情、景的摄入,也就会繁衍出多少璀璨夺目,灿如霞光的创造火花。
发自肺腑的勤奋仍然是创作者不可逃避的必经之路。
灵感凸现的“机缘”
灵感的突临驾到虽然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可是依然是有规律可寻的。
当我们洗澡时,慢跑时,临摹字帖时,洗碗时,开车时,睡觉前后,所有的这些被调查公认为出现“灵感思维”最高的行为,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机械化动作,不需要大脑参与。
解释起来就是:人们的动作因太过熟练已达成的自动化思维,使得显意识处于极度放松状态,而此时的潜意识“后来居上”,灵感就在此时被双手奉上。
据说人们在处于催眠状态时的脑电波就是α波,而此时正是人们身心平静放松,显意识活动被抑制,潜意识活跃的阶段。
身心放松之时,潜意识藏匿或被加工的信息极易显山露水。
佛家语:静而生慧,显然是极其有道理的。
仿若置身美妙天堂的“心流体验”
我们似乎都这样感受过一种对时光浑然不知的特殊体验,热烈而专注,身心通透全然的参与感,极高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忘却了自我的存在,高度的创造力和源源不绝的灵感泻了闸一样喷涌而出。
这就是许多人在描述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
运动家的“处于巅峰”,艺术家的“灵思泉涌”。心、意、念同步前行而内心涌现宁静。
心理学家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曾对这种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乐在其中的特殊状态称为“心流体验”。
我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乐醉心迷,完全沉浸在一本爱不释手的书中的时候。
身心放松的宁静,高度的专注力,以及能力匹配的挑战度---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结合达至了最美妙的境界。
仍然是潜意识活化程度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却似乎延长了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转化时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即是人们在此状态下对稍微超越能力的挑战所带来的兴奋感----即时反馈的激励作用。
有隐约跨越困境的可能,又需要一定的专注来佐以实现,换句话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却是只要稍微一点点努力就可以够得着的未来。
论合理设定目标的重要性
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曾在《思绪飘动,体验美好的心理经验》中说道:“乐趣出现在无聊和焦虑的边缘,当挑战和人们的理解力达到平衡,就会产生行动”。
当代人们那么多的焦虑和不幸福感从哪里来的?
好高骛远,遥不可及的目标,和当下难以相匹配的能力。
能力太过,无聊俱增,能力不及,焦虑又至。
人们总是在这时忘记了大自然,这个最美的创意大师对万千花朵的诠释:
每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节奏。
所谓心智坚定,不就是对自己的知之甚然,全然深刻的剖析,从个性、学识、智力、环境的解读后一种最深度的接纳,尔后一步一趋,点滴积累所带来的量变吗?
焦虑感,就是一种平衡的被打破。
而幸福感,就是一种小目标逐步被实现,日积月累终成硕果的成就感。
这每一小步的目标实现,其实就是人们骨子里价值感的一种寻回 ,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诠释和认可,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根源所在。
这是属于你的世界,本该由你自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