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氏浅见:书信人生

鸿雁南去,寄两尺素锦,人有时会孤独,所以会想要倾述。或歌或舞或宴座,或唱或笑或沉默。这其中文字显得最隽永。我们当感叹生在一个历史如此丰富,典故如此缤纷,字词如此绚烂的国度,以至于一句衷肠,可以由文字表达的如此婉转,以至于一念相思,可以反复沉吟几多绕梁。

从最初的锦书,到纸上的信件,再到便捷的短信与即时消息。载体几经变幻,文字魅力依存。谨以此篇小文,重温旧日书信的温柔。

浊氏浅见:书信人生_第1张图片
复古信封

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从前一切都慢,生活慢,说话慢,邮件车马也慢(至于一生是不是只够爱一个人,那就要因人而异了)。在没有手机电脑网络的年代里,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唯一能获得家乡消息的途径只有一封封信件。一封信可能要花上数个月才抵达,数个月寥寥数封信件成为一种常态。当在外的人被孤单的潮水淹没时,一遍遍看着过往的信件成了精神上的浮木,让人依赖着获得一丝喘息。

正因为信件如此重要的缘故,人们愿意坐下静下心来认真遣词造句,用参加一种盛会的心情,细枝末节处处展示着细腻的礼节。开头处写上尊称,先问近况如何,祈愿远方之人一切安康,再言己身境遇,互报平安,互令心安。再言详细事故,多报喜庆,少言烦忧。信末署上名姓并附作礼,最后折叠入封,请人尊启。如此的一丝不苟,就像是当面与一位尊贵的客人寒暄一般。

就尊称而言有先生、女士、阁下、道鉴、淑览等,就结尾署名有拜上、手书、字示等。一丝一毫莫不显示着复杂而严谨的礼仪。这些礼仪的背后是书写者拳拳的赤子之心,希望通过这样礼仪的展示表达对收信者的尊敬与思念。

曾国藩家书。

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孙兄弟在京平安,孙妇身体如常。曾孙兄妹二人种痘后,现花极佳,男种六颗,出五颗,女种四颗,出三颗,并皆清吉,寓内上下平善。

逆夷海氛甚恶,现在江苏滋扰,宝山失守,官兵退缩不前,反在民间騷扰,不知何日,方可荡平。天津防堵甚严,或可无虑,同乡何子贞全家住南京,闻又将进京,谢果堂太守,于六月进京,初意欲捐复,多恐不能,郑莘田放贵州西道,黎樾乔转京畿道,同乡京官,绝少在京。

孙光景虽艰,而各处通挪,从无窘迫之时,但不能寄货回家,以奉甘旨之需①,时深愧惊,前寄书征一表叔,言将代作墓志,刻下实无便可寄,蕙妹移居后,究不知光景如何?孙时为挂念,若有家信来京,里详明书示,孙在京自当谨慎,足以仰慰慈怀,孙谨禀。

【注释】

①甘旨之需:指父母的生活需求。

到后来,网络开始初兴。人们把书信里的习惯带到了网络中,在那个初兴的年代里,论坛回帖是很认真的一件事,就像是回复一封信一样,先写楼主您好,然后是回复,然后是此致敬礼。与现如今的光景却是大大的不同。

我想可能是太快了吧。网络时代里一个短信一个消息一个回帖,都抵达的太快太快,以至于人们失去对待这些讯息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旦不认真,什么事都不好玩了。

哎。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6-10-19 夜 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浊氏浅见:书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