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读《陆澄录》的七至九节。

心犹镜。前文记述先生关于圣人心如明镜的比喻,进而指出求学者必须要修炼使心明澈的功夫,这样才能映照时事。在第七节借徐爱之口再次深化此观点。即,凡人之心如昏镜、不明澈,而阳明先生的格物就像打磨镜子使它明亮、明澈,这样才不会影响映照。

关于道之精粗。先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道有精粗的说法,形象地比喻道如一间房子,而人们进入后会对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粗向精的认识(轮廓-->柱子--墙壁-->柱子上的饰纹……),而房子一直在那儿。因此所谓精粗,只不过是人们认识和领悟道的程度,而非道之本身的属性与差异。

先生认为,在治学上,越是用功的人,越会发现道无穷尽,越会努力探究,精益求精。所以这样的人问题越多。反之,不用功的人,大多认为自己已懂得很多,自满自足,自然提不出什么问题。事实上这种人根本就没有去私欲的决心与恒心。

关于克己的功夫。克己的功夫体现在对去私欲、存天理的过程中,要一以贯之地做到懂得天理后要存思(存入内心并按天理行事),懂得、看到自身的私欲后坚决地革除、摒弃,而不只是停留在看到、懂得,这样的“知”并不算真正的知,更去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只有不间断地下克己的功夫,才会越来越看到和懂得天理良心,越来越清楚自身的缺点和差距,有去有存、一加一减,才会离至天理的目标更加接近。

关于求道的要义。先生教诲,不可拘泥于文义去求道,因为道是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形体的,不能执着、死板。要懂得向内寻求,心即是道。要从自己心上去体悟、去感知、去确认,心外无道、心外无物。人还要根据自身的禀赋和特点塑造自己,具体的能力从天理上显现出来,即为“才”。心体修炼达到纯然天理后,便会融会贯通,做到“不器”(才能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了。

廓然大公,“廓然”是旷远寂静的样子,“大公”是无私的意思。程颢说,君子之学,关键在于学习“天地”之“无心”和 圣人”之“无情”,即消除自我的私欲,以达到廓然大公,放弃个人的用智,以达到情顺万物。圣人也有喜怒的时候,但是因为他的心像一面明镜一样“廓然大公”,他的喜或怒,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镜中引起相应的反映而已,事过则不留,而不纠结于斯。这也像像庄子描述的圣人:“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圣人的境界超过了豪杰,圣人真正做到了既有情而不受其累,所谓“有情无累”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