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

1、《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长江日报编辑部著,武汉出版社)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1张图片

2014年8月至10月,我有幸代表单位参加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江岸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采访团从茶道源头武夷山出发,循着17世纪至20世纪初茶叶贸易之路的主线,历时52天,行程14394公里,最终到达终点——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这本由武汉出版社出版、长江日报编辑部著的《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便是对此次活动的详细记录。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这条曾经辉煌繁荣的茶道遗产与价值,为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现实依据。而“重走”的结论,正如团队领队李皖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写的那样:

万里茶道较完整保留了在17—19世纪古代运河/近代陆路方式的人类运输和商业交易的旧影;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世界贸易的样本;万里茶道是人类贸易大道的卓越样本;万里茶道是民间通过贸易,由民生而至文化、政治、和平交往、友好共处、互通互进的历史样本;万里茶道是全球化的一场序幕,是人类全球化的最初样本。

走完这条道路,令人深思,令人感奋。我们深为认同,这是一条世界大道,这是一条人类大道。作为具有全人类普遍价值的财富,它应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在出发前写道:万里茶道好比一杯老茶,需要我们用足够的努力和耐心,才能冲泡出隐藏在这杯茶中的故事。到时,中俄商人的对话、茶叶运输工的汗水、那些伫立着关口和码头,分明已在这杯茶中。我们愿将这杯茶与您分享。

而当我一路走完,仔细回想,我们没有遇见过车遇险途,或是陷入松软的黄沙中止步不前;没有遇见传说中的俄罗斯光头党和蒙古阴冷潮湿的水牢;更没有遇见寒冷又令人生畏的西伯利亚寒潮。而我们遇见的是晋商洗尽铅华的大院茶庄;遇见的是巍巍太行雁门通天的壮景;遇见的是二连浩特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遇见赛因山达淳朴的蒙古民风;遇见恰克图热情好客的俄罗斯人;遇见西伯利亚最美的秋季景色;遇见莫斯科学识渊博的茶叶之路研究学者......当然,一路上我们也走过不少冤枉路,遇到过采访任务难以顺利开展的时候。但平心而论,这些曲折只能算是精彩路途中的一小段插曲。

能够参与这次活动我始终深感荣幸,我也愿意将中俄万里茶道这段重要的历史文化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希望中俄万里茶道能够早日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茶当酒集》(马未都,kindle)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2张图片

之前对马未都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他在收藏界很厉害,看过他参加的两次锵锵三人行。看完这本《茶当酒集》后,我在喜马拉雅播客上找来他的《观复嘟嘟》和《观复锵锵》来听,很涨知识。

老实说《茶当酒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收藏圈外的人士阅读起来还是有不少障碍。毕竟收藏自古有之,到现在也已经相当成熟,专业化分门别类,每一种物件都不断地被细分,在外行看来更是隔行如隔山,里面的学问很深。比如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讲到瓷器的收藏,作者按照年代的顺序,从高古陶瓷的收藏到同光青花的收藏,细数下来一共二十三个篇章,让像我这种外行读起来实在有点招架不住。

不过文化毕竟来源于生活,通过一些藏品我们也能读出时代发展的变化。比如书中在讲到卧具时有一段话:

中国古代的卧具不论是拔步床、架子床,还是罗汉床,甚至是炕,都是单面上下的,这就有了主次,有了先后,有了等级观念;而西式的床则是两面都可以自由上下,没有了以上的差别。民国家具在观念上的改变,至今还没有被所有的国人接受,把当今的床靠墙放置,就是残留的古代家具文化的一个明证。

回想起爷爷家的三间卧室,摆放的床无一不是单面上下,而到我们这一辈已经完全西化了,连床头柜都基本上是成对卖的。

还有一段讲雕塑的可以作为常识在这里科普下:

人偶雕塑有一个禁区,或大或小,切忌1:1比例。凡与真人大小的雕塑鲜有成功。中国的历史上的塑像,大者如乐山大佛,高数十丈;小者观音如豆,掩身而不可寻。等身之雕塑,唯见秦兵马俑。等身雕塑之弊端为目视而微,大忌。


3、《别处生活》(晏礼中,kindle)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3张图片

一月份看了米拉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没想到这个月又看了本《别处生活》。这本书是记者晏礼中积累数年的采访集,讲述了20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发表在他所工作的《生活》月刊上。

《别处生活》于2012年出版,那年正是晏礼中的本命年,也是他出的第一本书。他后来又出过一本《大地清凉》,讲的是隐匿在世间的佛教修行者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享年》,是他在一席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新闻写作上,我们往往不得不承认,国外记者在专业性和客观性上比我们要做得好。比如说被称为非虚构写作典范的《巴黎烧了吗?》,两名记者1000天的采访事事有根据,800人口述人人有下落,536段经历句句有出处,为我们几乎完整还原了1944年8月巴黎解放期间的历史,堪称新闻史上的杰作。

我并不担心我们记者采访调查的努力程度,但一旦诉诸笔头,某些细节读起来还是不够严谨,显得有些过了。正如有网友评价他的《大地清凉》——与上一本《别处生活》一样,作者的写法很“杂志”,故事讲得平实漂亮,有些细节总会让你对“非虚构”打个问号,但至少你不会去质疑他的诚意——我觉得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这本《别处生活》。

再多说句题外话,我认为好的记者应该是采访时脸皮厚,这样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写作时脸皮薄,虚构一个字都觉得害臊,过去不自己这关。


4、《走遍美国》(新世纪版,kindle)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4张图片

《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是一套上世九十年代在大陆畅销数百万册、在全球35个国家同步使用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内容以住在纽约的Stewart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涉及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出于某些原因,我现在每天仍保持着英语自学的习惯。说是自学,其实也就是每天早上洗漱吃饭的时候听下英语脱口秀Round Table(圆桌会议),晚上用百词斩记下单词,两项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半小时。读这本英语教材,主要是看中它通熟易懂,里面的单词和句子都很简单,可以用来培养用kindle进行英语阅读的习惯。看完这个后,再去看kindle里存的另外一本英文原版《经典短篇小说101篇》,发现果然轻松了不少。

这本《走遍美国》虽然前后出了好几版,但到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物。阅读的时候,总会想起当年看过的那些美国电视剧,比如《成长的烦恼》、《霹雳五号》、《霹雳游侠》、《辛巴达历险记》,很棒的回忆。


5、《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谷崎润一郎)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5张图片

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女人如猫,猫如女人。抛开本书,对这句话,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但凡养过猫的人大概都知道猫的德行,就是在主人面前极尽撒娇卖萌之能事,经常像跟屁虫似地跟着你,赶也赶不走;而一旦遇见陌生人,往往避而远之,任凭你拿出何等本领也绝不搭理,让对方自讨没趣。而且家养的猫容易养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习惯,想要抱它出门简直像要了它的小命。这样想来,倒是很符合古代男权社会对已婚妇女的理想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要强能干的品子,还是贪玩任性的福子,显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的理想妻子。而这只叫做“莉莉”的猫更贴合这种理想妻子的形象。因而比起庄造的这两个妻子,他对猫的爱要远远多过对两任妻子的爱。

所以谷崎润一郎在书里说:“庄造对于母亲和太太都把自己当小孩看待,当成无法独当一面的低能儿一般,感到非常不服气。不过话虽这么说,却也没有朋友可以听他诉说这种不服。因而闷闷不乐之情只有藏在心里,于是难免涌起孤单无依的感觉来,而更加宠爱莉莉。实际上,他觉得品子、福子和母亲都无法了解他的寂寞心情,好像只有那充满哀怨的莉莉的眼睛能够看透真相,能够给他安慰似的”。


6、《中国人》(林语堂,kindle)

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_第6张图片

林语堂的这本《中国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更常见的翻译为《吾国与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本书从“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和“妇女生活”等几个方面,用睿智的话语和有趣的对比,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

比如在“中国人民”章节里作者说——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

讨论中国人“人生之理想”——“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并时时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过于玄幻;为了获得成功的欢乐而奋斗,纯属虚荣;为了进步而去进步,则是毫无意义。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

与其他的几个版本不同,我看的这个学林出版社的版本比其他版本的九个章节多出一章,即为“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当时正值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前后,在这一章里,作者就已经预料到日本在战争中必然走向失败,并大胆预测中国的未来道路。


小结:

二月份考虑到过年,前后有半个月时间生活作息很难规律,因此二月也往往是全年阅读量最低的一个月。今年二月看完6本书,其中2本实体书,4本是kindle电子书,除去林语堂的《中国人》近30万字,其他几本书在字数上不算多,能够在杂乱的时间里看完6本书也算侥幸。当然,读书既不能求“量”也不能不求“量”——前一个“量”是指读了每个月读了多少本书;后一个“量”指的是书的质量和字数。眼看着3月份也快过完了,书柜里有两本巨著(57万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和76万字的《剑桥日本史(第五卷)》)还没开始看,如果再不开始阅读,怕是今年也没办法看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好在这样的人远不止我一个。

再来说《重走中俄万里茶道》。由于亲历的原因,这本书拿到手后很快就看完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采访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精彩内容没能一一展现,这不论对读者还是对团队自身都是很大的遗憾。采访回来不久,我也陆陆续续地把整个行程的文字和图片做了简单的整理,但并不令自己满意。接下来,我准备重新梳理,更好的展现这段旅途的风貌。当然,我所整理的内容与团队其他成员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对这段茶道探访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大家在网上搜索李皖老师的网易博客和林添福老师的新浪微博,一定让你大饱眼福。

2016.3.28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二月阅读书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