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
艾伦•加纳,《谈话的力量》,第6页
沟通中提问常见的误区
1.问题过于宽泛。如“最近怎么样?”这更像是套话随口说说,于是对方也往往以套话回答,“还行”“就那样呗”。
建议:对对方比较熟悉的话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开放式问题。
2.开始的问题太难。比如在销售中,最开始不要问客户“您有什么需要?”而是问“您住在什么地方”一类的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3.问很多引导式的封闭式问题。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电视就够了,你说呢?”“明天还是别出去吃饭了,好吧?”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获取的新知
沟通中这常见的3个误区很能引起共鸣:问题过于宽泛或者在不自觉中提问了封闭式或者开始的问题很难,就会让对方难以继续话题或者只是笼统的回复你,然后自己也无法回答,两三句就把聊天结束了,在某些场合就会显得有点尴尬。那么聊天的开始,就可以以简单通俗、针对性或者提出具体内容的问题为先。
A1: 描述与I相关的自己的经验
事件一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知道娃在幼儿园上学的情况,然后回家经常会问类似“今天在幼儿园过的怎么样啊?”、“今天幼儿园有什么好玩事情吗?”。。。等等问题,然后娃简单一句“过得很开心啊”、“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我也没法接话了,然后就进入了死循环,完了自己还是啥也不知道;而没想过的是自己问的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导致不仅没得到想要了解的内容,还自我郁闷,呵。。。
事件二
工作上如果有客户(老外)来访或者许久未联系的客户,本身不擅言辞+英文水平有限,总是问一句“How are you”就感觉没什么好说了,而客户也顶多回应一句“Fine”“Ok”之类的回复就直奔工作主题,或者在就餐之间容易冷场,个人感觉总显得有点尴尬或者与客户之间的连接还不够。现在想来也是由于自己不会聊天不会问问题,哈
A2: 具有明确目标的个人行动方案或运用
事件一
经过一段时间反思,现在和娃每天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是睡前分享彼此当天的心情:事件+感受。
刚开始那段时间天天由我自己做示范,讲述一天中发生的几个事情和感受;而娃也像模像样的会说出当天发生的事情和他的感受;在那段时间里,我反而通过这些事件更多的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包括他的心情感受;而且让我备感意外的是娃还乐于分享心情,后来经常是他主动提起要分享当天的心情。
不过最近觉得仅仅知道感受好像还不够,比如有难受或者伤心的感觉时,还是要引导娃一起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及做法应该会更好。比如生气的时候,之前和娃讲过绘本《生气汤》,他也知道了生气时可以用这个办法消除怒气,但却从没有真正去实践过,我想下次可以实践一回会更加深解决事情做法的印象。
事件二
为了加强与客户的关系,缓解彼此的生疏感。下次与客户的沟通时,可以先在脑海里想想自己的问题是否容易让客户回答,是否具体有针对性而容易让客户愿意多与你交流从而拉近距离感。比如除了问完那句经典台词外,可以谈谈是否第一次来中国或者宁波的基本印象(针对新客户)或者在旅途上是否顺利且有否有趣的所见所闻(针对老客户),也可以谈谈帮忙订的酒店环境、服务态度、是否休息安好等套近乎吧。。。不过多年接待下来,也确实有严肃直奔主题的客户从而使整个沟通工作过程中也有点压抑+紧张感,虽说也是因人而异,如果可以缓解一点陌生感适当开点玩笑,相信彼此会对整个沟通感到身心愉快。
虽然多年从事这个行业,一直坚守着局限的思维,也没有勇气跨出先放低姿态的第一步,惭愧。12月初刚好有新客户要来访,这回刚好可以实践一下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