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1张图片

作者介绍

玛莎·斯托特玛莎(Martha Stout)《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作品简介

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是我们往往会忽视的一群危险人物。我们以为,所谓反社会人格者会有一副罪犯的狰狞面目,能辨识,能加以提防。但是这群反社会人格者不具这些特征,但他们却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伤害我们这些有良知的人。作者多年研究与观察,描绘出这群人的真实相貌。这些人自小开始隐藏内心深处想控制他人和不认输的真实性格,并且对外展现出迷人有趣的个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众往往臣服在这些人热情、复杂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后却遍体鳞伤。藉由过去25年的临床经验,作者剖析了许多遭受反社会性格的人影响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厘清诸多冷血社会新闻的根源,并且提供为人处世的建议。

作品序言

本书内容并不透露真实个人信息。保密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准则,按照惯例,我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护措施来保证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书所涉及的案例当中,所有人名均为虚构,而且其他有可能辨识当事人身份的特征信息都经过修改。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同意让我使用匿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即便如此,这些案例也不会涉及任何可能暴露他们身份的信息。“土拨鼠日”那一章的故事纯属虚构。除此之外,本书呈现的人物、事件以及对话都取材于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5年以来的实践经验。为了履行保密承诺,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和情境都经过了一定处理,每个案例当事人的原型都源于很多个体。我会从概念上提炼这些人物的特征和经历,再对具体事实进行仔细修改,最后合成一个能够作为例证的人物。倘若与真实人物有所雷同,实属巧合。

媒体评论

从一个极具毁灭性且自私自利的主管、一个冒牌心理医生,到一个卑鄙的老太婆,再到斯托特医生的一位女患者的杀人犯父亲,这些案例在真实的叙事过程中极具说服力……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必读好书。一定要买!

—— BookAuthority.com 

本书对反社会人格及其日常表现做出了一番卓越的哲学审视……斯托特用文字刻画出的场面非常震撼,那些遭遇讨厌邻居或同事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密切留意作者给出的反社会人格行为清单,以及应对策略。该书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文笔有出乎意料的抒情之美。 

——《科克斯书评》

权威评论

作为一名执业心理医师,斯托特见过太多生命被少数无良之人伤害的案例,所以她决定站出来提醒“善良的人们”。本书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她号召并呼吁有良知的人们提高警惕,以便识别身边那些残酷无情之人。

——罗布 米切尔,《波士顿先驱报》 

这本书就像是在治疗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惊悚: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但)玛莎·斯托特博士表示,这并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在这本极具争议的新作当中,斯托特断言,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共情能力……斯托特还详细描述了反社会人格者如何摧残和报复无辜的人们,例如他们会为金钱而结婚,中伤和构陷同事,或是仅仅以扰乱他人的生活为乐。

——萨拉 埃尔克,《沙龙》网络杂志 

有些人做起事来毫无道德顾虑,他们的良知生来就是睁眼瞎……在斯托特的描述中,一些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只是为了蛊惑同事就可以讲出伤天害理的谎言……一些权*人物仅仅为了缓解无聊就会欺骗、诱惑乃至谋杀他人,而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心智常态。该书是一本实用指南(也许会让人感到震惊),能够帮你辨识出毫无良知之人……(而且)它对我们绝大多数人天生具备的共情心态做出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

——玛莎 贝克,女性月刊《奥普拉杂志》 

斯托特的这本书对良知做了深入研究,并且精心地将其概念化,发人深思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她的发现——良知来自爱——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了解的。

——玛丽 皮弗博士,《给年轻心理医师的27封信》和《拯救奥菲利娅》的作者 

斯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反社会人格者,即那些毫无良知的人的全新视角……(她)给出了自我防卫措施——“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除此之外,她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开激烈讨论的话题——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琳恩 F. 马克斯韦尔,《图书馆杂志》 

当斯托特朝着探索良知本质的方向迈进时,反社会人格话题的启发性依旧在增长……斯托特的结论是:“非常简单,我们被设定为服从权*的人,甚至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埃米 芬奇,《波士顿凤凰报》 

核心内容

《当良知沉睡》的副标题是: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40页大约17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而有的人,却从无良知,可以毫无内疚地伤害你,他们不是恶魔,却胜似恶魔。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患无良症的人群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他们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但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辨认反社会人格者 ?

我们知道灭门惨案、连环杀人案的犯罪嫌疑都是反社会人格者,我们以为这些人都是极少数的存在,事实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会人格者潜伏在我们身边,因为反社会人格者占总人口的4%;而精神分裂症只占1%。

二、无良症的案例

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他,天资聪颖,帅气逼人,特别会讨老师欢心;他,家境富裕,12岁就开始盘算自己能从父母手里继承多少遗产;他,是斯基普。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湖滨别墅度假时,在湖边用剪刀戳死青蛙!你觉得长大后的斯基普会是什么样?

A.高智商罪犯一名,掌握了欧洲最大的犯罪集团

B.无固定工作的街头混混

C.杀害父母及妹妹谋取遗产的通缉犯

D.心理阴暗、能力平庸的普通上班族

E.被孤立在社会边缘,自杀

×以上答案皆不正确×,斯基普成年后非但一次都没有进过监狱,而且活得很好。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靠着冒险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为公司骨干,并迎娶了亿万富翁的女儿为妻,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问题出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斯基普是个无良症者,他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刚好因为工作适应他源源不断地对冒险和刺激的渴望。他也不爱他的妻子,只是看上了她带来的财富与背景,并且他清楚地知道她会容忍、包涵他的不负责任和拈花惹草。他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操控他遇到的所有人。

如果有人不服他的操控,他可以恐吓人、攻击人、可以把别人的胳膊弄断,可以毁掉别人的事业和人生。而公司因为他带来的大量业绩,往往为他的这些劣迹买单,息事宁人。直到2003年,美国证券委员会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诈罪,案件正在等待调查结果……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而此前,他已经度过了50多年逍遥快乐的人生。

三、良知是什么

假设一个人,为了忘记给宠物狗喂食就出门参加一个重要VIP都会参加的会议,并且他开完会就得立即出差,最终,他却选择放弃参加会议,回家先安顿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具有良知的吗?事实上,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这么做还可能因为其他动机:

A.受不了“出差回来看到家里的狗死在了厨房地板上”

B.害怕狗饥饿的哀嚎会让邻居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C.他不希望自己是个虐待动物的卑鄙小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良知。良知是他因为对狗有感情,所以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间,狗会一直又饿又渴,心里就受不了,这就是良知了。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它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四、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一些6~16岁的孩子做了调查,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的过程:7~10岁,处在道德成规前期,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矩,因为对赏罚具有了预期判断。10~13岁,进入道德成规期,他们对权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从的意愿。13岁以上,处于道德成规后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认可

五、良知沉睡时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对于那96%的非无良症者来说,他们的良知曾经动摇或削弱,甚至泯灭过吗?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揭示了良知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深度催眠。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记录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实验,它甚至向我们揭秘了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行为动机。

实验过程:主持人向两名实验者解释,该实验是研究“惩罚行为对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其中一人被指定为学习者,他需要记一些词汇,如果犯错,就得接受电击,每错一次,电击强度都会增大。另一人被指定为“老师”,主持人要求他操作“电击发生器”,上有30个不同档次,从15伏一直到450伏。每当学习者犯错误,老师就按规则执行电击。

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是主持人的合作者,并且他根本不会受到电击,“老师”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实验中,主持人米尔格拉姆教授会身穿白大褂站在“老师”身后,冷静地用语言敦促坐在电击发生器旁的老师继续操作,无论“学生”在另一个房间如何痛苦、扭曲地喊叫。

实验目的

在于揭示研究对象(老师)需要经过多久才会因明确的道德使命而违抗米尔格拉姆的权威。

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分别对40名不同的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其结果令人震惊。最初的40人实验中,有34个人在确信学习者被绑在椅子上并遭到电击的情况下,甚至学习者要求退出试验时,还是会继续电击他们。并且,其中有25人(即62.5%)从来没有违背过主持人的要求,一直按到最后一档450伏的电钮为止。其他几所大学用米尔格拉姆的方法重复了这些实验,很快就对男女两种性别分别累积了1,000个案例,而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但实验结果还是如出一辙。

实验结论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补充验证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另一版实验里,他用“普通人”代替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服从命令的人从62.5%下降到了20%。“煤气灯下”典故的由来:典出自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的心理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女主角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

邪恶的男主角设计在自己外出时,让褒曼独自听到阁楼传来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然而,当褒曼找人倾诉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关于阁楼、煤气灯还有其他怪事的话,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现实感……

当我们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其他人讲述自己可能被某个无良症者当成目标了时,就会“被置于煤气灯下”。有良知的人们通常会用更平常、易接受的视角来为他们解释这些事情:他太忙所以忘记给孩子饭钱了、她一时没看清错拿了同事的公文包等等……然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并将疑问藏在心底。我们对自己由良知做出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良知被蒙蔽了,真相与人们认为的恰好相反。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基因: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响来自先天。不过,这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2.早期情感依附障碍:婴儿期时,总是独处而破坏了情感依附,便会罹患此类障碍,长大后无法与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无法确证早期情感依附障碍是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成因。

3.社会文化:强调集体文化的一些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但在更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现了更多反社会人格者。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以上特征占3条,就足以在临床上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1.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2.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3.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4.善使色诱

5.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6.喜欢装可怜

八、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3.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4.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6.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8.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12.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13.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把火,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烧得支离破碎;留美学者章莹颖绑架案,嫌犯被捕时竟还自如微笑;这些案件令人震惊之余又惶惶不安。谁也不知道,身边是否就潜伏着一个公孙止这样可以瞬间翻脸绝情的熟人,不动声色就能将你的人生摧毁。

这些无良者,或许天生就没有任何良知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辨认出他们,并远远避开他们。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良知人人都有吗?这本书《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的女作者玛莎·斯托特玛莎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这种干预性的义务感建立在我们对其他人的情感依附之上。有些人从来都不会因为让别人失望、伤害别人、剥削别人甚至杀害了别人而感到强烈的不安。如果前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属于生理范畴,而“第六感”是我们所谓的直觉,那么良知至多可以算作第七感。第七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得比较晚,而且目前还远谈不上人人皆有。

小编是几个月之前听过前央视主持人樊登的讲解,遂决定好好借来研读一下。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初级人格心理学书籍,书中列举了很多具体的实例,为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反社会人格?如何辨别反社会人格?所以即便作为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小白们,读起来也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情况发生。当我精读后合上书,在大脑中重新过滤本书后发生一个疑问,仅仅出于维护自我意象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否是有良知的表现?我们又如何维护这种良知的存在?如何能让良知根植于我们的血液和人格之中?

在这个以成功为荣耀,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中,《当良知沉睡》这本书来的好似及时雨,实在是真的太好了。 我觉得它不光能保护你也能让你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按书中数据理解,反社会人格者,每100人中有4个,也就是说,理论上,是社会上每25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反社会人格。听起来很可怕,但其实真的反社会人格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多人表现的轻微,没有适合的土壤和诱因,使这种人格没有过早的爆发而已。比如,按志愿者的适龄人口来说,25-45岁社会人,对待公益慈善冷漠,对社会失去爱心者,基本都具备反社会人格基本特征。

反社会人格在人类社会中的高发率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余正常人有着深远影响,即便那些没有经受临床创伤的人也不能免于其害。那4%的人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就算有所了解,人们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例如杀人犯、暴力性侵、纵火投毒、聚众闹事、虐待人或动物、交通肇事后反复碾压受害者等等。

很明显,这种人会一直触犯法律,一旦被抓就会被关进监狱,或许还会被处以极刑。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制度拿这些人也没什么办法。好在这本书能让我们能够有效甄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帮助我们提前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终归是好事。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第一章 第七感

美德指的不是不作恶或免除了道德危险;美德就像是疼痛或是某种特殊的气味,鲜明具体而又独立地存在。

——英国作家 G.K.切斯特顿

今天早上,30岁的律师乔要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他晚出发了5分钟,但不管他能否赶到现场,会议都将在8点钟准时开始。他必须给事务所的高级会员们留个好印象,差不多每位与会者都是高级会员,他也想第一个过去跟那些有钱的大客户打招呼,因为客户们关心的内容包括乔刚刚起步的资产规划业务。乔觉得这个会议会提供很多获利的机会,因此他花了好几天做准备,而且他非常希望自己能赶在会议开始前坐进会议室。

不幸的是,乔在城里的那栋房子的暖气炉半夜突然停止了供暖。他冻得要命,在室内来回踱步,还担心暖气管爆裂。今天早上,他得等供热公司的紧急维修工来了之后才能去上班。维修工到了之后,乔就把维修工丢在了家里修暖气,自己不顾一切地跑去开会,并在心里祈祷:“按理说那个修暖气的家伙应该是个老实人。”乔快步冲进自己的奥迪车,发动引擎,直奔公司。他只剩下25分钟,但车程需要30分钟。为了赶上开会,他决定小小违反一下交通规则。

乔现在正沿着熟悉的上班路线加速疾驰。他咬牙切齿,暗暗咒骂那些慢行的司机(其实是所有司机)。他闯了几个红灯,从紧急停车带借道超车,内心疯狂地抱着一个希望,一定要赶在8点前抵达公司。当他一连碰上三个绿灯时,他心想自己差不多能够及时赶到会场。他左手操纵方向盘,右手摸了摸副驾上的旅行袋,确定自己没有把它落下。除了8点的这个会议外,乔今天上午还得赶10点15分的飞机去纽约出趟差,因此在开完这个会后,他肯定来不及再跑回家拿东西。他摸了摸旅行袋的软皮革,旅行袋就在这儿,而且已经打好包了。

就在这时,乔突然想起来自己忘了给锐步喂食。锐步是乔养的一只三岁大的金色拉布拉多犬。之所以取名锐步,是因为乔以前在上班还没这么忙的时候,习惯带着这只热情活泼的宠物一起晨跑。随着工作越来越忙,乔每天的常规晨跑也取消了,于是他在自家的小后院围起了篱笆,并在地下室安装了一个可以让狗狗进出的门,这样锐步就可以自己跑到外面玩了。目前的状况是,乔只有在周末才会带着锐步去公园跑步。不管有没有跑步锻炼,锐步每周都要吃掉好几千克希尔思狗粮,加上大量的剩菜剩饭,还有至少一整箱大骨头。这只狗的食量惊人,光是凭着乔的陪伴和享受美食这两样乐趣,它的日子就已经相当幸福了。

乔在锐步出生不久后就养了它,因为乔小时候很想养宠物,但他父亲不同意,所以他发誓等自己长大成人、事业有成之后,就一定要养条狗,一条大狗。起初,锐步在乔心里和他那辆奥迪车并没多大不同,都是乔买来犒赏自己的礼物,是经济独立的标志和物质富足的象征。但没过多久,锐步就让乔爱到不能自拔。他怎能不爱锐步呢?锐步无条件地爱着乔,从它小时候起,乔在屋子里走到哪,锐步就跟到哪,乔对它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无限美好的宇宙中心。在锐步从小狗长成大狗的过程中,乔慢慢意识到,这个生物和人类一样拥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它那水汪汪的棕色大眼睛的背后是跟人类一样的灵魂。现在,不管乔什么时候望向它的大眼睛,锐步都会皱起它米黄色柔软的眉头,额头上堆叠出几道褶,回望着乔。锐步平时憨态可掬,此时却若有所思,仿佛读懂了乔的心思,并流露出对乔的关心。

就像今天这样,乔有偶尔会出差离家一天半天,甚至更长时间。他出差回来一到家,锐步便会兴冲冲地跑到门口迎接,总是能够立刻原谅他的远行。乔在出差之前总会为锐步准备好几碗满满的狗粮和饮水,这样,当他不在的时候也不至于让锐步饿肚子。但这一次因为暖气出了问题,再加上怕自己赶不上8点钟的会议,乔忘了给锐步留食物。在乔明晚出差回来之前,锐步什么东西都没得吃,甚至可能连水都没得喝。

乔绝望地想,自己或许可以打个电话叫谁来帮忙。但他目前处于情感空窗期,所以没人有他家的钥匙。

当他开始意识到这个状况没办法解决时,便把方向盘握得更紧了。他必须得赶上这个会议,而他继续开的话,应该可以准时到达。可是锐步怎么办?乔心里明白,锐步饿个一天半天是不会死的,但会很痛苦,还没水喝,动物多久不喝水会渴死?乔心里也没数。他一边将车开得飞快,一边考虑现有的选项,而这些可能选项又一个接着一个地被他迅速推翻。他可以开完会再回家喂狗,但那样就会错过10点15分的航班,而这趟出差甚至比上午的会议还重要;他可以在会议中途溜开——不行,那样会被大家认为很无礼;他可以设法搭乘晚一点的航班,但那样他在纽约的那个商务会谈就会迟到太多,甚至可能完全错过,弄不好会丢掉工作;他可以先不管自己的狗,等到明天再说;他还可以现在掉头,推掉8点钟的会议,回家把锐步安顿好,而且还能赶上10点15分的航班。

乔就像一个痛苦不堪的病人大声呻吟,猛地仰靠在车座上。虽然离公司只剩下几个街区,但他还是把车停在了路边一个标有“仅限建筑车辆停车”的地方,然后打电话到公司,请秘书通知与会者他不能来参加会议了。然后他调转车头,回家喂狗。

良知是什么

从某个角度看,人性真是太奇妙了。乔最终竟然决定缺席一个与大客户会面的重要机会,这是一个关乎他个人利益与前途的重要会议,他之前还为此花了好些天时间来做准备。起初,他拼尽了全力想要及时赶到会场,甚至不惜冒险把房子里的全部家当留给了一个素昧平生的暖气维修工,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开快车。但接下来,在最后的关头,他竟然掉头回家去喂一只老实的、不会说话的、也不会因乔把它丢下不管而责备他的狗。乔治牺牲了自己“高风险,高回报”的欲求,反而去做了一件不为人所知的事情(或许只有维修工知道),这个决定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律师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作品目录

赞誉

作者的话 

导言让我们设想一下001 

第1章第七感021 

良知是什么024 

良知发展史030 

良知与超我037 

第2章冰人:反社会人格者042 

超级斯基普046 

一场游戏050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058 

第3章当良知沉睡时062 

道德排他065 

皇帝的新装070 

当良知划定界限076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081 

第4章世界上最好心的人083 

烟雾弹090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097 

第5章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103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105 

煤气灯下113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119 

第6章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124 

可怜的洛克131 

第7章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143 

抚养方式152 

文化影响159 

冷血杀手163 

第8章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166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185 

尾声193 

第9章良知的起源194 

海因茨困境202 

性别与文化207 

连接全球的纽带211 

第10章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214 

赢的失利面215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218 

“良知过剩”225 

第11章土拨鼠日232 

第12章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246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2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3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4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5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6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7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8张图片
【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课】20180614 解读:《当良知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