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课RIA拆解22 - 自我 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关于自我,我们学习了三位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分别是:

第一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本我,超我和自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先天本能的本我与后天规范教化的超我,他们之间存在着管束与被管束,监督与被监督的冲突关系。头脑也意识层面的自我就是处于他们中间起着调节作用的角色。

第二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

1.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2. 要了解我,最根本的是要进入我的现象场,了解的重大体验。
3. 成为你自己

第三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

在抱持性环境中,活出本我,成为你自己。

理解这几位大师的理论时,会产生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和不清楚,想进行一些澄清:

1. 同样都是精神分析大师的弗洛伊德和温尼科特,他们对人格的结构都有本我的概念,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同之处:他们提到的本我都是指在生命形成的初期,人体就存在的能量和心理积淀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就叫做基因。
不同之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野性力量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兽性,所以必须要通过超我的教化才能成为一个理智和有教化的人。而温尼科特认为本我中的这种野性力量是人的生命得以完美发展的能源和燃料。前提是在成长之初需要一个抱持性的环境,有一个没有报复的抚养者,允许孩子的天性肆意生长,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不但刻有成长为有道德的人,而且能够保持其野性的生命力不被压制。

2. 罗杰斯和温尼科特都强调了成为你自己,他们的表达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代表人物,他的成为你自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我是善良的。而温尼科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懂得人性的复杂,他不认为人性本善这个前提。但是他认为人性原本的能量是自我发展的能源,只要在后天的保持性环境中,有一个刚刚好的抚养者,一个不会报复的人,这样的环境才能在让孩子的本能朋友而出的同时树立疆界意识,并滋养他们的韧性。

3. 温尼科特的成为一个带有野性生命力的自己,如何让抱持不会成为溺爱,让孩子不会成长为野兽?野性中如何保有文明?
这其实不是如何把握一个度这样的辩证法的逻辑命题。我们要做的是相信孩子是值得信任的。这就要求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应该给予完全的保持,鼓励和支持。
- 当孩子能力有所增强之后,要逐渐设立界限。原则是向他传达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能量,活出你的野性。但不会接受你严重攻击我。
- 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这即是对抚养者的要求,也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当孩子发出攻击时,父母应该制止这种攻击,并向孩子反馈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明白,他和被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 建议带孩子去观察真正的野兽的相处模式。他们如何互动,如何鼓励对方的野性,同时设立彼此的界限,维护自己的疆界。推荐一部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

4. 在保持的态度上,为什么我们常常为对待亲人更严厉,而对待同事或者陌生人更宽容?
第一原因应该是权利因素:我们在自己的地盘,都有一种控制欲和权威感,要自己说了算。而自己的亲人都是被看着这个地盘的人,所以我们会通过打击他们来维护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威感,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个原因可以从自恋的需求来看:我们会觉得身边的人都是“我”延伸,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要求他们达到我的预期。


我们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志红心理学课RIA拆解22 - 自我 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