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金字塔原理

缘起

自我提高和进步的需求,正好在有道云笔记上看见一个用户分享的关于该书的一个笔记,当时感觉操作性还是蛮强的,而且封面上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程还是蛮有吸引力的,豆瓣上的得分也有8.0分左右,应该是一本有借鉴意义的书吧。

乱弹

  •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家都会遇见需要写东西或者汇报的情况,这时如何能写得、汇报的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周围同事和领导对你的评价。而本书正是一本讲述如何有效组织思维,从而更好地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
  • 书中要求在思考问题是应该有且仅有一个核心思想,在核心思想下,应用归纳或演绎逻辑将对于支撑核心思想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对每一个小分类重复应用上述逻辑,直到问题描述清楚。书分成四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表达的逻辑,第二部分思考的逻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的逻辑,第四部分演示的逻辑。本书在讲述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的体会和理解该思维模式。
  • 整体而言,本书理解和阅读难度不大,其中提出的按金字塔模式分成组织你的思维逻辑的方法,学习是实践的难度不大,操作性较强。书中还给出了序言、中心句等一些文章重要部分的写作建议都能立竿见影的提升整体表达(书面、口头)的效果,推荐职场人士都可以阅读以下。同时在书的最后附录3有对于该书要点的汇总,可以通过该汇总直接了解本书整体内容。

读书笔记

表达的逻辑

组织成金字塔,4个基本原则

  1. 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2.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3. 归类分组:每一组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4.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4种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金字塔内部逻辑

  1. 各思想纵向相关(疑问/回答式对话)

在纵向方向上,各分支、各层级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1.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演绎/归纳)

在横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疑问,但两种方式不能同时使用

  1. 序言引出读者最初的疑问

序言遵循背景、冲突、疑问和作者的回答。冲突因背景而产生,背景和冲突都是读者已知的事实,式,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并引出最初的疑问。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从上而下
  • 确定主题
  • 设想读者的疑问
  • 给出答案
  •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疑问
  • 证实答案
  • 填写关键句要点
  1. 从下而上
  • 列出所有作者想表达的要点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 得出结论
  • 倒推出序言

序言的具体写法

  1. 说明背景
  2. 指出冲突
  3. 冲突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4. 作者的文章给出答案。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利于读者理解

思考的逻辑

应用逻辑顺序

任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都呈现了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思想
  • 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思想
  • 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思想
  •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上述三种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或者是考虑不周。

行动性思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步骤、流程)排序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 把能产生相同最终结果的思想合并、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并依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描述性思想(介绍观点、论点、论据、情况、信息)排序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合并、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把所有思想转换成完整句子,并决定其顺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概括各组思想

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概括一组行动)
通过说明各思想的共同点、相似性、概括描述性思想(概括一组信息)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

  1. 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强调可测量、可观察,避免使用含糊的词语和语句
  •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的)
  •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错误方式:
    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提高利润
    正确方式:
    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将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
  1.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 如果你希望读者在采取下一项行动前采取某一项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就是属于同一层次
  • 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前一项行动以便产生后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是后一项行动的下一个层次
  1.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思维过程的三部曲

  • 完成分类
  • 找出分类中各思想的共同点
  • 说明这些思想中共同点的普遍意义
    标准检查过程(找出共同点、得出结论)

寻找思想的共同点

  • 各思想是否针对同一类主题
  • 各思想是否涉及同一类行动
  • 各思想是否针对同一类对象
  • 各思想是否包含同一类观点

行动性思想分组

  • 发掘每个行动的实质
  • 区分行动的不同层次
  • 明确说明行动性思想产生的最终效果(效果、目标)
  •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描述性思想分组

  • 找出主语、谓语、宾语或含义的共同性
  •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 说明共同隐含的意义。

解决问题的逻辑

通常需要回答下面前3个问题中的一个,有时也回答第四个问题

  1. 我们应该做什么
  2. 我们是否应该按计划做
  3. 我们应该如何做
  4. 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界定问题(写序言)

问题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想得到其他结果
连续分析法的基本模式
现状(不想要的)————>如何做————————>结果(想要的)

问题 归类
1.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界定问题
2.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存在? 结构化分析原因
4.我们能做什么 寻找解决方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问题1和问题2的答案是文章的序言
问题3~5的答案是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观点、论点、看法。

界定问题的框架

  1. 界定问题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惑/困扰))
  •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
  • 我们想要什么
  1. 把界定的问题写成序言

对于序言的写法,遵从背景(S),冲突(C)和疑问(Q)模式进行编写
可能存在多层的嵌套,同样通过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模式来分析和编写序言
展开问题的要素
需要确定的4个要素
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现状(非期望结果),目标(期望结果)

  • 切入点/序幕
    说明的是背景
  • 困惑/困扰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近期认识到的其它原因
  • 现状(非期望结果)
    可能不只一个,可能有几个
  • 目标(期望结果)
    必须别精确定义,可衡量
  1. 发掘读者疑问

7种常见的问题

  • 不知道如何从现状到目标
  • 知道如何从现状到目标,但不确定是否正确
  • 知道如何从现状到目标的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 知道从现状到目标的方案,并已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 确定了好几种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 知道现状,但不能具体描述目标,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 知道目标,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现状中。
  1. 开始写序言

针对上面7种常见问题的序言写法
分别梳理出背景,冲突,提出问题。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1. 界定问题
  2.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3.收集资料,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1. 使用逻辑树
  •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演示的逻辑

  1.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组合之间的过渡
  2. 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思想组之间的过渡
  3. 画脑图,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