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长平

长平之战算是中国历史上典型战例之一,很多人都说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赵括纸上谈兵导致的,实际上这只是原因之一,长平之战的失败有很多原因,最开始就有失败因素影响,而后败招跌出,所以长平的胜负在仗还没打完其实就已经分出来了。

失败原因一:开战之前秦赵两国国力其实是不对等的,秦国重耕战,国家实力一半在种田上,赵国重牧,虽然骑兵很强,但是粮食就没有秦国那么浑厚了,所以廉颇守了三年之后赵国国内的粮食基本就空了。打仗一半打拼杀,一半打后援,粮草是头等重要的条件,在这一点上赵国就比秦国少算一步。

失败原因二:赵王不如秦王。赵王那个时候很年轻,阅历、谋略、决断、胆识都不如秦王,这就导致了长平之战中,他屡下昏令,直接影响到战场胜负。所以孙子兵法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上下不同欲、将能而君御者,岂能不败。

失败原因三:人口混杂,保密不严。间谍的存在自古就有,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都有间谍,只不过,赵国的间谍被秦国利用了而已。情报战是战争的先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强调情报的作用。开战期间,秦国利用赵国间谍蒙蔽赵国,以至于连白起换将的大事都没能知道,可以说,这是长平之战的失败原因最大的一部分。

失败原因四:战和不定,军心不稳。赵王在长平之战期间曾动过和谈的念头,而且还付诸实施了,这就导致了赵国朝堂的不安定。战争期间,后方不稳是能直接影响到战场胜负的。士卒没有了必死之心,心存侥幸,战斗力自然就大打折扣。相反,秦国一直是坚定不移,哪怕再动荡的时局都没有晃过长平决战的决心,再加上商鞅变法战场枭首换名爵,秦军战力就相当可怕了。

失败原因五:战场失策,以优转劣。赵括年轻气盛,在战场上多有失策,最大的失策在于轻敌,一方面低估了秦军主帅的实力,二方面低估了秦军的战力,轻敌冒进,以致全军被围。相反,白起哪怕从来没和赵括交手,也一直不曾轻敌,慎重用兵,诱敌深入,如此高下立现。再者赵军骑兵极强,但是赵括被围在了河谷地区,骑兵其实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导致赵军战力大大下降。相反秦军擅长阵地搏杀,步兵战极强,河谷地区正好发挥步兵的长处。而且赵括被围的时候是粮草、指挥部全都被割断,没有指挥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根本凝聚不了力量突围。总之各种原因,让赵军的优势逐步转变成劣势,而秦军就成了优势一方,以优势打劣势当然是优势者获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战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