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研究数学,累了便看书。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要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由于他从不把半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
“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他按自己生活和身体的特点拟定了这些守则,他好像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
简谱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
柳比歇夫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实验:实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
对待时间的态度
大多数人对时间都持有自己的态度,各不相同,而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超越别人,夺取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成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问题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密不可分的。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很赞成作者在书的结尾所说的话,时间统计法应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完善。柳比歇夫很可贵的是他的坚持,他几乎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并通过时间统计法来完成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时间统计法是为了让自己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掌控时间,而不是说一味机械的把它当成任务一样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