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秋雨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霜冷长河》到《借我一生》,从《千年一叹》到《君子之道》,到现在《行者无疆》,余秋雨的感慨从没偏离文明两个字。文明,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进步的象征,是我们人类进化的内涵表现。

     《文化苦旅》,作者呈现一幅幅文化人格图,这些一幅幅图,没有卑劣,没有好坏,只有对不尊重的批判。不管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盗贼娼妓,不管是帝皇将相,还是僧道释儒,文化将一视同仁。文化是一个个个体,文明是由个体融汇而成的整体。曹子建陶渊明谢灵运建构了魏晋南北朝优秀小品散文的抒情文风;李白杜甫白居易顶起了盛唐诗歌的天下;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制造了整整两个宋代的豪迈与婉约的对峙;而一部《红楼梦》,则使明清两朝的文学攀上巅峰。是的,单单的一个个体,无法打造出整体的文明,只有由这每个独立的人格引领时尚,带出一片优秀者,才能辉耀整个时代。

     西方也一样。《行者无疆》叙述作者游览考察欧洲文明的思考。欧洲文明不同于亚洲,不同于中东,当中东战火纷飞,文明陷落,欧洲依然以她既定的步履前行,这种前行表现出来的是发达的经济和传统文明和谐相处。在欧洲,作者行经的城市,即透出经济的优势,又深藏文艺复兴的底蕴,这是文明与经济高度发达呈现的最和美样式:斑驳的城墙、十五世纪的建筑、看起来破旧的门窗,但当门被打开,开出的华丽跑车,车上坐着金发碧眼的时尚女郎,会让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一切,恍若穿越时空:文明是不分时间,不受环境影响的。

     时间是一切旅行的起点和终点,在斑驳陆离的文化痕迹面前,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只是时间和空间罅隙里的一粒尘埃罢了。时间沉淀成文明,于是在一切可以回忆的过往里,都会留下文化的足迹,足迹大多了,重叠了,就成了文明。我们在时间的线上根本不算什么,对于漫长的岁月来说。我们平时可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可能认为自己天下第一,高人一等,可是能在时间线上留下哪怕是尘粒大的痕迹吗?

      我读《文化苦旅》时,常常想,我们有诗歌盛唐,有以文治天下的宋朝,这些是经历几代文人不懈追求形成的,期间缺了某个点,都无法形成;这些是以那些正直,无私,勇敢的先人终其一生的理想,日积月累,告慰时间,告慰历史的。

     时间线上的文明,几经周折,或被劫掠,或被盗卖,或被破坏。在政权风雨飘摇时,谁会顾得上文明,谁又能顾上文明,所以敦煌莫高窟的文明钥匙掌握在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的手里,中国恨他,中国的文化人恨他,研究敦煌的专家恨不得把他煎了炒了吃。可英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的专家称他为英雄,是二十世纪文明的传播者。

 欧洲的文明,参杂着东方古老帝国的魅影,参杂着旅行者投射的线条。但是,他们做得比我们好。

     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行走在新兴城市,行走在古文明的遗址里,行走在高山深涧中,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不时停下来想想,我们遇到了文明,我们在享受她,也在消耗她,破坏她,可是我们也使她不断地进步和提升,互相促进着也抑制着。文化需要包容,包容她的高层次,包容她的精致,也要包容她的通俗和浅薄,毕竟,世俗的眼光占据先天的优势。当高层文化过度张扬也会产生垄断,相反,世俗文化过度普及,也会让民族失去美的享受,失去创造力。正是这种既促进又抑制的相互包容,文明才可以在其中的喘息间隙里进步,行者才无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读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