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叫做《小别离》

有一种忧伤叫做“小别离”,

有一种无奈叫做“小别离”,

有一种痛苦叫做“小别离”,

有一种希望叫做“小别离”。

因为很久没看过电视节目,也就错过了最近热播的《小别离》,今天偶尔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了访作家鲁引弓后,感触很深。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的妈妈,作为做好一年后与孩子别离的家长,也作为以“分离”为目的的一代父母,对于未来已做过很多的思考,但当我看到了作家对于现实生活中留学带给家庭的骨肉分离、孤单寂寞的困境后,内心变得更加的沉重。

像《小别离》描述的“真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像中国人这样为了孩子以后过得好,而忍受当下的骨肉分离。许多老外教师无法理解这种夫妻、子女的分离、竟然是为了小孩以后过得好”。

我想我们的民族是不是穷的太久,或者说我们落后的太久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脱离落后,出人头地,一代一代的接力下去,用好几代人完成一个终极的梦想。

想每个大人给予孩子的一个承诺、或是个真理:12年苦读甚至痴读的结果是,12年后,几十年的好职业、好生活。

我身边有多少的家长,包括我自己,何尝不是这样想。

“送孩子走,未必是因为彼岸的认知,而是对此岸的不满意”作者这样说。

“为了让孩子更从容的成长” “不想让孩子拼的这么辛苦”“想让他有个好一点儿的环境” “想让他学点儿有用的东西” “想让他心态宽松点儿”这都是我们做父母最初的想法,家长们为了这一天,不仅倾其所有,而且真的肯牺牲一切。

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骨子里的继承吧。

作者引述《小别离》中,方圆父亲临终前所说的:一代人改变不了自己和周围的时候,就像让小孩子去个好地方,当年你爷爷摇着船把爸爸送到了城市里来读书也是这样的。那天他在船码头上和我分手的时候说,别想着家里,一点都不要想。住到一个大地方去,不仅为自己,也为后代,一代代人都是这样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孩子成绩不好, 被家长骂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家长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这个故事放在这里不知道恰不恰当,但是我觉得诗和远方都是每个人心中的方向,而上一代人没有能实现,拼劲全力想让这代人去实现,这算是一种理想的传承呢,还是一种人生的干涉呢。

有人说,不光是大人这样想,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要远走高飞的梦想,是啊,孩子们不但继承了大人的功利心,也继承了这种对未来生存的焦虑之心。

我们太想生活的好一些,我们太想有个好的环境,我们太想上好的学、上好的班、住好的房,太想远离食品安全带来的焦虑、太想有个好的福利保障......我们确实是算计了又算计,作为最精明的中国家长,不想输给任何人,不想此生留有遗憾,不想面对孩子平凡的一生......

我们真的有太多的理由面对离别。

天下的爱基本上都以“聚合”为目的,而只有父母的爱以“分离”为目的,放孩子走远,只要他们过得好。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叫做《小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