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天是七夕情人节,朋友圈,路边到处都在晒鲜花。
同事小王却闷闷不乐。
因为一天都要过完了,她的男朋友还什么表示都没有。
两人恋爱快一年了,他总是很迟钝,根本不记得什么节假日,更别指望礼物。
很多次都是小王拐弯抹角的各种明示暗示,他就跟根木头一样,为此,小王没少跟他发火。
按理说这样的男朋友早该换了,但是他对她还是很好的,只要小王明确提出要求,基本都是有求必应。
甚至跟小王讲,有什么直接说,不要总让我猜,我猜不到你又生气。
男朋友毕业名校,现在收入也不低,听话,孝顺,在父母眼里是难得的青年才俊。起码小王的父母还是很中意他的。
下班回家后小王看到男朋友两手空空的回来了,既不叫自己出去吃饭,也没有礼物,小王委屈的不得了。
闹了半天别扭,小王终于说出今天是情人节,自己想要一份礼物的想法。
男友才想起来,加了一天班,什么都忘了。
最后两人终于出去吃了饭,男友专门买了一大束鲜花给小王,还发了大红包,小王这才高兴起来。
02
以前经常和关系要好的同事出去K歌。在熟悉的人面前我经常是麦霸。
还好唱的不算难听,一曲终了,就着背景乐欢呼鼓掌,自我感觉良好。
后来公司每每有活动,尤其需要表演的时候,总有人推荐我上台献唱。
很清楚的记得一次,怎么推脱都推不掉,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然后一上去,看着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真的是两眼一黑,就差没晕倒了。
紧张得手不知道放哪,后背,掌心,脚底全是汗,而且感觉别人已经注意到我的汗了。
缓和了下情绪,背景乐响起来,跟着节奏开始唱。
唱了一段,不知道记错词没,反正脑子是懵的。唱的时候不看观众,自我闭着眼睛陶醉。
等到一小节结束,中间的那段空白时间不需要唱的时候,往台下一瞅,又开始出现登台时的状况。
尤其一看到那么多双眼睛都盯着自己,感觉自己每个毛孔都被看清了。
多想逃下台去,并在心里暗想,再也不上台了,也不去KTV当麦霸了。
后面的歌我也不知道怎么唱完的,唱了些什么,只记得最后响起了掌声,然后赶紧下台。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久久不能平静,看到主持人在台上谈笑风生,旁若无人,真心羡慕。
活动结束后和同事探讨自己的表现,问他们有没有看出我的窘迫,他们居然说挺好的。让我倍感意外。
直到我看到了被洞悉错觉这条小理论才明白,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以为被人看穿了,其实不然。
03
心理学有个被洞悉错觉。研究表明,人在紧张、愉快情绪状态下个体均倾向高估他人对自己内部状态的洞悉水平,即产生被洞悉错觉。意思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所以很多时候,比如情侣吵架,尤其女孩,自己觉得自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可是对方还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
比如上台表演的时候,自己的窘迫肯定被人全看在眼里,而事实上,观众很多时候只注意到你脸微微发红而已。
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妻子让丈夫下班后买5个包子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那就买一个。
结果是丈夫回家,带着一个包子。
因为他在路上看到卖西瓜的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在工作中领导觉得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而下属在执行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了。
有个小游戏叫异口同声,让四个人站一排,看完一个成语后,从左往右四个人同时念出自己的那个字,让站在对面的那个人猜。
结果是,几个人一起拼命说了好几遍,对面那个人还是一头雾水。
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说得足够清楚,足够大声了,怎么他还是不明白呢?
这里面就是一个被洞悉错觉。你以为你表达得非常清楚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04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
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环境的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时,观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点,就会更客观审视自己与他人,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所以,你以为的,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