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台北的一些原因

刚刚读完变革中国后,翻开陈雪的摩天大楼。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习惯,宏观和微观总是相互交叉着,其实也是给大脑一个休息,财经类书籍和小说之间,有一个群体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巨大鸿沟,你看到人类历史整体在滚滚向前,同时,每个人的命运,你也能设身处地的感受。

这是从两个方面向一个角度的叙事,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好像都不够完整。

宏观导致冷酷,微观就变得温暖。这是一本摩天大楼以后给我的直观感受。

你看到一个立体的台北,看到在人造的都市里,一派派的众生相。

阅读的过程里,一遍一遍的感慨于台北的多元,一开始你觉得好像是日本作家的侦探小说,后来才发现,好像多元的价值观在日本有点难以存活,所以反而不如陈雪笔下的台北那般有趣。

一栋大楼,大家彼此完全陌生,好像在各自的世界里生长的植物,奇形怪状,恣意妄为。惧旷症的罗曼小说写作者、轻度抑郁的乖乖女、看上去一切殷实的孕妇、购物狂的打扫阿姨、不经世事的年轻人被干爹包养着在房间里和喜欢的男生做爱到地老天荒、黄昏恋的老年人在生命的余晖里重新找到了心中的火、当然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同性爱的,拉拉和gay们,宠物重度患者,为了十几条狗,彻夜不睡,相互折磨的欧巴桑。

女主(如果说真的是女主的话),和四个男人,一个女人走过的最后那段生命过往。

拍成电影,应该也会好看。

就好像很多年前看到的台北朝九晚五,那个时候,自己还是二十几岁的少年吧,看着对岸那个只有四分之一福建大的天空下,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去夜店,过那样电音、酒精、药品的生活,已经觉得目瞪口呆。

到今天,读到摩天大楼,发现台北又多了何止一个维度。

碰巧今年居然就会去两次台北。

这样变化多端的台北,是不是因为夹在大陆和日本之间的缘故,有大陆人的奔放,也有微型岛屿上人们的紧迫感。好像一个台北一个台南,就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地方,台北好像时间标尺放在十年以前的东京,而台南,会不会就延续冲绳一般优哉游哉的样子,漂到时间尽头。

最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我的性格来说,还是喜欢那些偏门的人群,比如李铁布、比如通过运动慢慢治疗好自己干燥症四十多岁家庭主妇;对于爱的太沉重的人,保罗、大森、包括女主角,我好像都没有太多感觉,只觉得那样的畸恋,总有不健康的成分在空气里,这样的揪心疼痛和两难,我的人生里,还是不要了吧。

我又想起老罗说过,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城市才是我们目前为止已知的奇迹,我们亲手建立起自己的城市,然后将城市的功能浓缩在大楼里,建立自己的巢穴,宅在里面,头脑通向全世界。

喝咖啡、健身房、做爱、美食、饮酒、音乐、电影、偶尔旅行、出走、遇见有趣的人,伤害和被伤害,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一个人丰富而坚强的游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喜欢台北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