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摘抄

1.人之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2.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3.徒有知识,并不一定会做人,各门知识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做人的一种手段。···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坏。

4.人贵自立矣!

5.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

6.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

7.因念频年佚乐太过,致此形骸,习于便安,不堪外境之巨变,此吾学养不足之明证也。

8.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9.人生在世,常思报社会之恩你,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做了。

10.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日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必败”,吾行吾素可耳。

11.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

12.人生旅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靡。

13.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良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的人物。

14.我说你“别要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别人。···“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础筑得越厚越好,若看见别的同学都入大学,自己便着急,那就是“孩子气”了。

15.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以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碍我的事业。

16.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17.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之网络,其实质乃自投苦恼之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

18.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各人须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所长,以靖献于社会。

19.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乎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里了学校方能发现。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20.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厄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21.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22.生当乱世,要吃的苦,方能立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

23.教育子女是很困难的,一面不可打断他的勇气,一面又不可以听他走错了路,走错了本没有什么要紧,聪明的人会回头另走,但若修养功夫不够,也许便因挫折而堕落。

24.多度的热度并不好,遇着冷水浇过来,就会抵不住。从前许多青年的堕落,都是如此。

25.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得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洽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26.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27.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28.你们既不愿意立即结婚,那么总以暂行分住两地为好,不然生理上精神上或者都会发生若干不良影响。

29.工作的事,找得着当然最好,找不着也不妨,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若专为生机独立之一目地,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准它侵入。

30.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自得,而于社会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启超家书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