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杂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我,小时候生活在妈妈工作的工厂家属区里,双职工的家庭都有公寓套房住,单职工家庭只能住两三层楼的大通间,小时候对这种待遇的差别没有意识,从来不觉得自己住在大通间有什么不妥,自在地和住公寓的小朋友们玩耍。后来换到父亲工作单位的家属区,那里的单元楼,大小户型各种楼层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我家从四楼两室一厅到三楼两室一厅再到四楼两室半,对门一直是三室一厅的房子,住着比父亲或职位高或资格老或年长很多的同事伯伯爷爷。我意识到等级的差异可以以住房的面积和空间来体现。想住大的,掏钱也没有。终于,单位搬迁,我家也换上了三室两厅一百多平的大房子,加上赶在福利分房的最后一班车,我家又添了一套一百七十的大房子。

       回顾着父母居住条件的岁月变迁,我一直都没意识到住房对我来说会是一个大问题。等到异地工作许多年后才意识到一直以自家的居住条件为衡量标准想去买房简直就是自不量力。在房价疯涨的这些年里,我也看房,一是觉得女人不需要迫切买房,二是自己能买得起的户型实在憋屈难当。那些新开盘的小户型,要么不南北通透,要么厨房没窗户,要么厕所没窗户,改革开放初期单位的自建房要比这样的户型好很多。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到底安的什么心?可不等你嫌弃来嫌弃去,那些被你鄙视的户型都被抢购一空,等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出手一套最便宜的,对不起,我们只剩最贵的了。

       很多人都在抱怨房价疯涨,可每个人都是推高房价的力量之一。不少文章作者分析来分析去房价高的原因,土地稀缺啊,通货膨胀啊,货币贬值啊优质学区啊等等等等我都觉得挺对,可有一条,如果教育资源公平,租房孩子也能在学区上学,同一地区所有老师流动教学(有人或许反对,流动不利于教师成长,既然全国全省都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何不能流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同火车票黄牛党一般困扰着我,明明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何就是提不上议事日程。

       想十年前我还盘算想去北京去买套房,如今看着北京疯涨的房价简直想也不敢想了。苏州这边也是涨得脱离现实,豪宅比比皆是。自己安慰一下,房子不是生活的全部,在自己的蜗牛壳过快乐人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住房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