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那么多代沟?还不是你不想多和父母说话的借口

哪来那么多代沟?还不是你不想多和父母说话的借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在电影《剩者为王》里,舒淇扮演者盛如曦作为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对象的剩女,多次和自己的妈妈吵架。当时盛如曦觉得自己的妈妈完全没办法沟通,她妈妈就是为了面子,想要赶紧把自己嫁了。

直到她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她才明白过来,妈妈这么着急自己的终身大事,无非就是怕等他们老了,没有人能像他们一样再照顾她了。

吵架也好,被孩子讨厌也好,父母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你要幸福。

可实际上,作为孩子的我们反而觉得父母管我们管得太紧了,我们已经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可我们的父母,实在太啰嗦,所以,渐渐得,我们觉得和父母之间有了一道无法跨越的代沟。

2

昨天,小连又和父母吵架了。

她喜欢上了一个外地男孩,男孩家在农村,没房没车,但是个积极上进有想法的人。小连很喜欢男孩,希望自己能和他结婚,一起为未来打拼。

小连的家庭环境不错,她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嫁给门当户对的人,自然坚决不同意。

因为这件事情,小连和父母的关系闹得很僵,她很少主动打电话回家。如果父母打来电话,她也不愿多说几句,语气总是很冷淡。

小连和我抱怨,她和父母的代沟太深了,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的想法,现在话都说不到一处去。

其实,小连说的话,我多少有点理解。

毕竟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生活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也慢慢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生活的圈子,喜欢的人。远在异乡守护着那个家的父母,似乎早已跟不上我们的步伐,要想他们还能像小时候那般交流得顺畅,也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养育了我们十几年的父母,真的会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竟然让我们用那么冷漠和不那么客气的态度对他们说话?

3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我父母在33岁生下我,他们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学历。以我和我父母之间相隔了三十三年的距离,还有知识上的差距,算得上真正有代沟了。

可是,我从上学到工作,我人生中每一次重要选择,我都会和他们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虽然中间会有分歧,也不一定会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但因为我们之间有了很多的沟通交流。即便当下他们很生气难以接受,但后来他们都会尊重我的决定。

我曾问过我的父母,为什么我的每个决定,他们都会尊重我的选择?

他们说,因为我每次都会问一下他们的意见,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也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权衡之后,觉得我说得有道理,自然会尊重我的选择了。

所以,父母并不是不理解我们,只是因为缺少坦诚的交流,才让彼此多了层隔阂。而那些所谓的代沟,不过是我们不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和父母说话的借口。

我并不认为,孩子和父母之间能做到无话不说,但一定不存在真正的代沟。

他们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他们的孩子着想,虽然不尽完美,但肯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一些他们曾经吃过的苦和走过的弯路,能过上轻松一点的生活。如果仅仅因为想法不同,就觉得有代沟,就开始冷眼相对,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我认为那是对父母的极不尊重,想法可有不同,但不能没有尊重。

4

《奇葩说》有一期关于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辩题。

以蔡康永为代表的正方,坚持认为朋友圈是帮助我们与父母沟通的一道桥梁。以马东为代表的反方,则认为屏蔽是一种保护,避免我们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

不管辩论双方从哪种角度论述,都不曾脱离这样一个主题:尊重父母。

让父母随时了解自己的动态,随时分享交流,这是一种尊重;选择性向父母透露自己好的事情,不说不好的事情,是出于对父母的保护,也是一种尊重。

因为我们深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会为我们担惊受怕的人不会是那个给我们发工资的上司,不会是那些对我们有所图的朋友,只有那守在家等候我们几句问候的父母。

在我们能力有限的范围内,我们也要逐渐学着反哺,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多么功成名就,也许只是简单的理解和关心。多一句问候,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解,就少一些隔阂。

5

有次和同事听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父母过早离开的同事,还没听完早已哭得泪流满面。

由于年幼不懂事,想起曾经对父母说过的话,做的事情,同事总是后悔不已。

她说,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处”说得太对了。生活中有多少人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不已。当我们父母健在时,又岂能因观点不和,想法不同,就对他们不理不睬?

如果多说几句话,多点理解,父母孩子之间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代沟,也不至于弄得各自背后抹泪。

观念不同,但出发点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呢?不要总拿代沟做借口,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也许彼此就都能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来那么多代沟?还不是你不想多和父母说话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