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

《独自叩问》的作者高全喜老师在后记中说,本书的评论文章基本上写于二十年前。当时他虽然未直接参与美术创作,但与美术界朋友多有交往,并热心同他们一起看画展、解读评论,堪称中国现当代美术大潮的见证者,故其文不似业余论者的蜻蜓点水,而是直指画家与作品的精神深处。

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_第1张图片
独自叩问

论及当代美术的独特身位,他说当代美术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期然而然地扮演了文化先锋的角色。对于这种身份,有的画家并不习惯,他们感到迷惑甚至反感;而有的画家却十分热衷并急于抓住先锋的身份,在当下艺术大潮中一展身姿。

当然,两种不同的态度并不表明孰优孰劣。不习惯先锋地位的画家们或许更能够在风云变幻的画坛,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沉下心来潜心思索和创作;热衷充当先锋的画家们则极力尝试种种突破传统束缚的方式,争取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当代作品。

对当代美术的评论,很多论者提到了其先锋性,并大力渲染其在中国美术史中的贡献;然而大众对此却不买账,很多观者无法理解艺术家们那些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艺术观念与实验,从而往往将其一概视为胡闹与堕落。

本书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一开始就为读者明确了中国美术的当代性这个概念。简言之,能够进入中国美术当代史的画家与作品应是这样的:所呈现给观者的画语内容应当深入生存现实并真诚表达画者对当下生存困境的探问与思考。

但同时,作者提醒我们“在美术领域,身边的并不等于当代的”,只有那些关涉生存精神之永恒的作品才有当代价值。由此我们知道,那些将身边物品信手拿来搞创作、为迎合世俗恶趣而粗制滥造的东西,远非当代美术,而只是些打着前卫幌子的复制品。

整体说来,任何一段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精神的反射;但由于每个美术创作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作品势必会反映个人的文化立场与价值观念。说到底,美术评论者更关注画家与作品的精神内核,而非以画论画。

本书作者即这类美术批评者,他不愿盯着直观画面阐发议论,而是将审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他以此种态度对当代美术家杨飞云、何多苓、潘公凯、吴为山、丁方、张鉴墙其人其作一一审视与考察,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解读他们艺术精神的可能性。

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_第2张图片
潘公凯作品
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_第3张图片
何多苓作品
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_第4张图片
杨飞云作品

时至今日,阅读本书内容似乎感觉有一定的距离感,因为当代画坛之变从未停止,画者的探索和实验一直在继续,论者的阐释和批判也从来没有止息。然而艺海虽浩瀚无边,究其根基,仍在于时代精神与文化蕴涵的支撑。

一位美术史家曾说过,美术评论的智慧在于以美术之一点见社会之一角,对此,本书作者的思路与写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时代在前进,当代美术在继续发展,画者、论者与观者的困惑与探索并存,我们唯有循着往日的叩问继续探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自叩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