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七孔出来,准备直奔肇兴侗寨,在肇兴吃午饭,结果我们包的车子出了点问题,午饭只能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店解决。
就这么一个简陋的地方,就这么一个菜,大家还是吃的倍香,也算是体验一把当地居民的家常便饭。
我们包的车子是进不了侗寨的,必须由寨子里的观光电瓶车接送,所以不要存在着侥幸心理逃票。
进寨之后右面是一段人工景,有水车湖泊什么的,每天清晨会有迎宾表演。
走进侗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具有侗寨特色的鼓楼式建筑,晾晒于街道两旁的靛染,还有身穿民族服装的、悠闲的寨民,好像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
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融入到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的侗族之中。肇兴是中国最大,最古老,也是最典型的侗寨之一,依山傍水而建。说她大吧,几个小时就可以逛遍。主要街道上铺的是鹅卵石,让人感觉很舒服。两旁是学校、乡政府和民居,当然更多的是小店,全是青瓦木楼,大多是翻新过的。从义团鼓楼旁边的水泥桥开始一直到仁团鼓楼这一段,是肇兴最热闹地带,也是最漂亮的一段吊脚楼景观,这里也是肇兴购物最集中的地方。
在肇兴,最大的活动就是看寨。寨子其实也不算很大,每隔几十米或百来米就会有鼓楼出现。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肇兴有五大鼓楼,寨子虽为一体,但按侗家一个族姓一座鼓楼的规矩,肇兴大寨五个大团都有自己的鼓楼即“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由于鼓楼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楼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务,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楼,有寨先有楼。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成了侗寨人聚会处理地方重大事情的地方,也是寨上文娱活动的场所,可以说是寨里政治文化的中心。
侗寨能和鼓楼相媲美的,就是侗寨的风雨桥,俗称花桥。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桥,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鼓楼、花桥、戏台,是每个寨团的必不可少之三宝。可惜的是来肇兴之前没有做好攻略,只知道找鼓楼找风雨桥,不知道还有一个戏台,正遗憾没有拍到戏台的照片,晓燕同学提供了一张。
回来查鼓楼资料的时候看到肇兴的特色小吃糯米饭烤猪肉、 侗家油茶等,评论都是赞口不绝,好遗憾这些街头随处可见的美食居然就这么被错过,以后出门前一定要做好攻略。。。。
或许由于贵州自身地势的殊性而形成的相对封闭,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这里的侗族人有着太多的淡定,他们对游客来旅游和拍照似乎无动于衷,随你怎么拍照片,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似乎当游客如同空气一样的不存在;或者相当配合,随你拍个高兴。
有点遗憾忘了拍下晚餐。肇兴喜酸鱼酸肉,口味与贵州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得不提一下的是我们在菜单上看到一个叫牛瘪的菜,经询问方知牛瘪是黎平侗族特有的饮食,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侗族人将牛宰杀后,把胃连同包裹残留的草一起切成丝用泡椒来炒或者炖汤或者火锅,这也能是菜?听的我们毛骨悚然,谁也没有勇气点这道菜。现在想想也正常,臭豆腐不也是让外国国人宁愿去上吊而不愿意吃的食物么?
在乡政府的旁边,有一个演艺场,就在我们吃饭的对面。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出于旅游需要,每晚8时都会在此举行侗家歌舞表演,很是原汁原味。我觉得一定不要错过,因为还挺好看的,而且免贵。表演场是露天的一个场地,需要早点去才能坐到前排占个好位置。
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突然发现舞台上的一个小伙子与我们在餐馆中擦身而过,想来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也务农或者务工,有演出任务时又为我们带来浓浓的侗寨风情。
看完表演,我们继续在街上闲逛。和白天不同,夜幕降临后的肇兴侗寨多了一份华丽。象征着吉祥的鼓楼上灿灿黄光是夜色中最耀眼的光和景。
肇兴侗寨最美还是要数晚上的夜景,在寨子的大门口前的半山腰就特意建了一个观景台,提供给摄影爱好者观夜景及拍全寨的夜色,我和应MM爬到观景台咔嚓好几十张都没有满意的。。。。,只能下山回寨子里拍近景了。
鼓楼是侗寨的心脏,是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这些鼓楼分散在寨子的不同位置,像我们不熟悉这里的人,需要一个一个去找。我和应MM决定找齐五座鼓楼和花桥,去看鼓楼,却又不单纯以寻找鼓楼为目的,我们会更在意沿途风景,随意逛,走到哪里算哪里。
五座鼓楼,只有义团和仁团鼓楼与花桥是相邻而建,义团的鼓楼、花桥、小河与旁边的吊脚楼群搭配和谐,堪称完美。
信团鼓楼就在古街上,也是我们最先看到的鼓楼。鼓楼上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很是有气魄。
信团花桥是五座花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最为有名,它的大名是“孟猫花桥”。有人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创造了“七擒孟获”的经典战例,而孟获就是肇兴 人,此桥是肇兴人为纪念他而建。
风雨桥横跨在肇兴河上,不管白天黑夜,那里是壮汉和老人们的世界,他们好像整天无所事事,闲坐在花桥,百无聊赖地家长里短打发时间,似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田园生活已经远离了他们。
在肇兴侗寨鼓楼下和村民坐在一起,听着那些你听不懂的说笑,呼着清新的空气,体会一下为什么要说肇兴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还记得在演艺场的时候,一开场主持人就教我们一个词“拉冕”(音译),意思就是侗族姑娘。“拉冕”头戴银制羽冠,身穿外白内青侗布衣,襟上绣着各色花边,腰间围一幅绣花围腰,下穿青色侗布百褶裙。坐在鼓楼的长凳上,由年老的歌师带领着,吐出悦耳的合声,虽然听不懂,但歌声还是会吸引很多游客停下脚步拍照拍视频记录生活。
就在拍义团鼓楼照片的时候,一阵捶打东西的声音吸引了我们,寻声我们发现一位侗族妈妈在一块方石上锤打东西(就是左边下面那张照片),怀疑是锤布,又不敢确认,于是上去询问,妈妈听不懂普通话,面无表情的看着我们,第二天居住的旅店的边上又看到类似的,于是去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制作侗布。
侗家人所保存上千年的东西,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和服装。侗布用棉花纺成线后在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干后叠在一起,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把棉花里面的油脂捶击到布的表面。这时你能看到的侗布,就是捶打的那一面闪闪发亮,布料硬而挺,制成的侗布,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亮度也不同。在肇兴,表面越亮的侗布越贵。据说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块方石,磨的异常光洁平整,就是捶打布料用的。甚至将布料捶打成百褶裙,穿上后裙子总是自然折叠的硬楞硬角的永远像是刚烫过似的。
河沿高高,房子大多木质结构,有着长长的廊。河边的石头缝里与商铺门前随处有鲜花开放,美好的视觉感受再加上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情大好。
清晨永远是最美丽的,在晨曦的照耀下,整个村寨就在我们眼下。蜿蜒曲折的肇兴河静静的穿寨而过,建筑独特的花桥横跨小河,唯一一条主要的街道从东到西将村寨分成两大部分,缈缈的炊烟让我感觉到这个寨子的生气。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肇兴侗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有了些商业气息,但幸运的是这种商业化气息并不浓厚。 大街上本地居民比较多,妇女们大部分都将头发一圈圈地盘在头上,发髻一般盘在头顶的侧面,一些上了年纪的侗民还穿着侗族的民族服装,衣着和发式非常朴素,更增添了一份原生态。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东南部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肇兴侗寨的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原来,肇兴是这么厉害的地方,怪不得被选为2018年央视春晚的分会场之一,毫无保留的把她的原始之美展现在世人眼前,也让肇兴侗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走在肇兴,会恍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纪以前。送我们离寨的观光车司机告诉我们,原来他在我们台州边上的温州打工。在外打工的青年,带回了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而我们这些游客带走了这里的宁静。肇兴,这份凝住的时光还会停留多久?
ps:感谢应MM的大量照片,还有晓燕同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