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那点事

阅读那点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92年,我未满7周岁。母亲牵着我的手到村里的小学报名注册,原计划是让我读学前班,却阴差阳错跑到了一年级的注册处。记忆犹新的是,校长坐在教室的讲台上,背面有个黑板,他在上面写了几个汉字和阿拉伯数字。几个小孩排着队在校长的教鞭下一一地念出了那几个汉字和数字,然后又拿着一张白纸各自写上自己的姓名,校长检查满意了才能顺利注册。

        这项考查工作对于我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别说写自己的姓名,我压根就认不得我的名字,对黑板上的汉字和数字更是一头雾水。令人吃惊的是,轮到我的时候校长却温柔地问我:“会念黑板上的字和写自己的姓名了吗?无知者勇,我神情淡定从容,回答更是掷地有声“会”。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就是这一条幸运的漏网之鱼。

     一年级的语文学习目标就是学拼音和汉字。因没有读过学前班,没有任何的基础,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就算用子弹也打不进我的脑袋。第一次语文测试我胡乱涂写,匆匆交卷。卷子发回来的时候却异常兴奋,拿着试卷欢天喜地跑回家,还没进门就喊道:“姐,我测试发卷子啦!”姐姐高兴地问“考了多少分”。“我不知道呢,你看”。姐姐接过来一看,试卷上面分数很刺眼----“16”。

      大家应该知道了,我就是老师眼中的差生,拖低班里平均分的学渣。因为我又高又瘦又黑又丑又懒又笨,班主任便把我安排到教室后面的角落独自一个人坐。上课时常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要不就是睁着那对死鱼眼盯着天花板一看就一个上午。有一次语文老师破天荒地叫我起来读拼音,我很听话,全读了。老师却很生气,火冒三丈跑下来,拿着教鞭狠狠地敲打我的头,骂道:“让你读个拼音,你的嘴型和吃饭一样,你除了会吃饭,你还会干什么?”是的,老师说对了,那时候的我,就是个疯丫头,除了吃饭,就是和村子里的小孩疯跑,过家家、掏鸟窝、爬树。而认字阅读,的确和我八杆子打不着。

    就这样混混沌沌来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学期末。那天是学期总结会,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便可以领到奖状和奖品。我的同桌就是我的邻居,她语文考了99分,从校长手里接过了一张很大的奖状。而我考了59分,身上除了两把蕉,两手空空如也。我俩是好朋友,手牵手一起回家。到我家门口,她对着窗口,和我母亲说:“你家伟娟考试领了奖状了,而我没有。”母亲信以为真,很高兴跑出来,眼神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一看到我和同桌的双手,母亲明白了,那眼神一下便是失落到极点。那天,母亲那失望的眼神和同桌得意的眼神深深触痛了我。那天,我眼圈红了,明白了,或许,这个时候的我的确需要注入一些营养,才能让我更好地成长,才能映射出我人生轨迹的跳跃。

    从那以后,我好像打了鸡血似的,学习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喜欢上学,喜欢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突然发现原来语文老师的声音多么的悦耳动听,语文课本上的配图多么的精美,从老师的详细讲解和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中我发现了汉字的魅力。

     

阅读那点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写到这里,可能你们都猜到了。是的,我变了,我喜欢上了汉字,喜欢上了阅读。每个学期刚发下来的语文课本,我都会求知若渴,小心翼翼地从头到尾翻阅着它。它就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我干枯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课本远远满足不了我。但苦于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格林童话》,没有《寓言故事》,更没有如今的精美配图绘本。我很苦恼,闷闷不乐。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床头有一本厚厚的硬抄本,打开才发现是姐姐的日记本。姐姐娟秀的字体、真实有趣的生活琐事、通俗易懂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我。姐姐的日记就这样成为了我成长的救济粮。

     一直到了五年级,在赤坎读初中的哥哥给我带回了很多的小人书,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望。欢呼雀跃之余,我每天一有时间就是躲在角落认真地翻阅它。印象中让我爱不释手的一套小人书便是《红岩》。


阅读那点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为通过这部作品,我知道了众多的革命英雄: 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救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他们的精神就像一束强光,射入我的心底,瞬时变得明亮。而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那一幕,经常在我脑海出现,夜里醒来想起都会潸然泪下。           第二年,我升上六年级的时候,哥哥考上了 湛江一中。村里奖励他一千元,他拿这一笔钱买回了连环画版四大名著。

阅读那点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我而言,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我完全沉迷于作品中,废寝忘食。

在那个遥远、闭塞的村子里,是阅读打开我的世界,滋润我的心田,启发我的思维,提高了我的人生境界。

    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区上最好的一所中学。我的母校----坡头区第一中学,拥有宽敞的阅览室和图书馆。每天下午一下课,我都会准时出现在阅览室,时间长了,我和那里的老师混熟了,她们让我做助手,并把钥匙交给我。这样一来,每期刚来的书刊,如《读者》、《青年文摘》、《萌芽》等我都先“收入囊中”,一“读”为快。
   十四、五岁,那是个青春浮躁的年龄,许多的女孩子喜欢护肤品和打扮,喜欢追棒着她们心中的偶像---苏有朋和赵薇。唯独我,喜欢躲在床上,啃着《青春之歌》,它让我明白了青春虽美丽、生机勃勃,但昙花一现、稍纵易逝,我需把握好这美好时刻,去谱写一支永恒的歌;我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只有在革命困难困苦时期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才能创造奇迹,成为钢铁战士;我还喜欢一边蹲马桶一边看着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里边的台词“如果我有翅膀,我会从天堂飞下来看你。我有吗?我没有!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看到你”让我一直情有独钟。

阅读那点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三紧张备考的时候,韩寒的名字突如狂风暴雨席卷过来,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让我中了邪似的欲罢不能。每天晚修的题海战术后我就喜欢读着他那充满智慧而调侃,夸张而尖刻的文字,既让我放松,又给我力量!

     在青春叛逆期,是阅读,才使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得到平息,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游戈,步伐走得更加稳定。

  高中三年,我一直深爱着张爱玲和三毛。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到《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谈女人》再到《霸王别姬》,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三毛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沙漠》到《梦里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记》再到《哭泣的骆驼》,一直都是我的枕边书。

阅读那点事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高中的青春迷茫期,是阅读,默默陪伴我,给我底气,熏陶我的情感,让我变得睿智和坦荡。

    大学四年,图书馆就是我半个宿舍。在那优雅又安静的环境里,我喜欢读着安妮宝贝、郭敬明的作品;喜欢去读外国的作品,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喜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还喜欢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演讲的艺术》……

阅读那点事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回想大学图书馆的二楼右边那个角落的桌子,它就是我的专属,因为我喜欢待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读着自己喜欢的作品。虽然那角落不起眼,但有不少的男孩子在我的桌子上的书本留下纸条,写下他们的手机号码,或QQ,想和我认识做朋友;又或想向我要号码或QQ,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恋爱和阅读,我更钟情于后者。因为只有沉浸在阅读里,整个世界才是自己的,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疲惫,只有愉悦惬意。

   大学毕业至今已有八年,我阅读的脚步不但没停止,涉猎的领域反而更广泛。除了专业书,我还喜欢看医书,了解医学常识;喜欢读心理学的书,揣摩人的色彩性格……

    毕淑敏曾说:“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能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却能使女人千变万化。”这二十多年来,就是书让我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所以,我的姑娘们,想拥有神一样的力量吗?阅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那点事)